行至年中,我有幸参加了6月22-28日在浙江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专题培训班。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让我深刻地站在了时代变革的潮头,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的历史交汇点。从吴彦教授高屋建瓴的国家战略解读,到金小刚教授对AI技术内核的精辟剖析;从李卫旗教授展示的“生命科学+AI”的惊人突破,到翁恺教授对教育范式变革的深刻洞见;再到张宇燕教授对AI应用边界与学术伦理的审慎思考,五位专家的授课如五块精密的拼图,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工智能时代全景图。此次研修,让我对AI的认知不再是碎片化的工具应用,而是形成了一个从“为何用(战略)”、“是什么(技术)”、“用到何处(实践)”、“如何改变(范式)”到“如何善用(伦理)”的完整逻辑闭环。
一、登高望远:AI作为国家战略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吴彦教授的课程,将我们对AI的理解瞬间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过去,我们或许将AI看作是一种新兴技术或高效工具,但吴教授的讲解让我明白,AI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推动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
报告中反复提及的“人工智能+”行动,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这背后,是党中央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邃洞察。吴教授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与AI的发展紧密相连。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具备在智能时代中流击水的创新能力。李卫旗教授在《当生命科学遇见人工智能》中展示的鲜活案例,正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生动实践。无论是“空气变馒头”的颠覆性创举,还是“神农”AI外科系统主导全球首例人类肝脏移植手术,都雄辩地证明了,当AI与实体经济、前沿科学深度融合时,所爆发出的能量是几何级的。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国家战略布局下,产学研深度融合结出的硕果,是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的最好诠释。
二、探本溯源:理解AI浪潮的技术基石与发展脉络
如果说吴彦教授的分享解答了“为何如此重要”的问题,那么金小刚教授的《AI工具在工作中的实操应用》则系统地解答了“其何以可能”的技术内核。金教授从“算法、算力、数据”这人工智能的三大核心要素讲起,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本轮AI浪潮的底层逻辑。我们正经历的不是技术的线性迭代,而是一场由底层技术突破引发的质变。
其中,2017年Google提出的Transformer模型,以其创新的自注意力机制,彻底改变了AI处理序列数据的能力,为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诞生奠定了算法基础。而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提出的“More is Different”理论,则完美解释了大模型跨越临界点后产生的“涌现”现象——当模型参数和数据量达到一定规模,模型会表现出此前小模型所不具备的、令人惊艳的推理和创造能力。这让我明白了,我们今天所惊叹的AI能力,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和工程突破之上。
金小刚教授还重点介绍了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AI力量。DeepSeek的成功,尤其是在有限算力下通过算法优化实现世界一流性能,打破了“算力领先等于AI领先”的迷思,这正是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寻求非对称优势、实现自主可控的生动写照。这与吴彦教授谈到的应对外部技术封锁、发展自主创新体系的国家战略形成了完美的呼应。从“深蓝”到AlphaGo,再到如今的Sora和DeepSeek,AI正从弱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AGI)加速迈进,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这场伟大变革的洪流之中。
三、范式革命:AI重塑教育教学与知识的未来
当AI的能力边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时,它对教育的冲击无疑是颠覆性的。翁恺教授的《教育信息化与智慧教育》为我们描绘了这场变革的深刻内涵。他提出的从“建构主义”到“联通主义”的演进,深深触动了我。在过去,学习的核心是“知道什么”和“知道怎样”,而在AI时代,“知道在哪里(获取知识)”和“知道谁(连接专家与网络)”变得同等甚至更加重要。教师的角色,正从唯一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路径的设计者、引导者和伴学者。
这要求我们彻底改革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传递—接受”式课堂。翁教授展示的“教学环节立体推进”模式,将MOOC视频、课堂讨论、动手实验、即时测验等环节打散重组,形成了一个短时、高效、反馈及时的学习闭环,这正是适应AI时代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必然趋势。AI助教、学习数据分析、自适应组卷等技术,让我们有能力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为学困生提供精准辅导,为优等生开辟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张宇燕教授在《AI技术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边界》中,更是具体展示了AI如何重塑知识生产的全流程。从利用Elicit、Connected Papers等工具高效完成文献综ot,到借助ChatGPT进行思路拓展与大纲构建,再到使用QuillBot、DeepL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AI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硅基助手”。然而,也正是这种强大的能力,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AI的加持下,人类学习和创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恰恰是本次培训带给我最深刻的思考。
四、明晰边界:在人机协同的新时代坚守伦理与责任
技术是中性的,但技术的使用却必须被置于伦理的框架之下。张宇燕教授的课程,如同一剂清醒剂,在我们对AI的无限憧憬中注入了冷静与审慎的思考。他通过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案例,如MIT博士伪造数据被撤稿、使用Midjourney生成“四睾丸大鼠”的论文被秒撤,为我们划定了AI应用的“红线”与“雷区”。
这些案例揭示了AI时代学术诚信面临的根本性挑战:AI生成内容的“半创造性”特征,使得传统的署名与引用规范难以适用;AI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使得贡献归属的界定变得异常困难。我们不能简单地将AI视为抄袭工具并一禁了之。张教授提出的建立“透明披露”与“分级使用”的新范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无论是《山东大学学报》明确AI生成内容检测比例不得超过20%,还是《自然》等顶级期刊要求在方法或致谢中详细说明AI的使用情况,都说明学术界正在积极探索人机协同下的科研新秩序。
作为研究者和学习者,我们必须明确AI的工具属性。AI可以成为我们强大的助手,帮助我们处理重复性劳动、拓展思路、优化表达,但绝不能替代我们的核心思考、批判性评估和原创性贡献。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方法的创新、核心观点的提炼,这些真正体现学术价值的部分,必须由人类作者独立完成。正如张教授总结的:“优秀的学术翻译不是语种转换,而是知识再生产过程。AI工具最多能完成60%的基础工作,剩余40%需要研究者投入不可替代的学术判断力——这恰恰是学术训练的价值所在。”
五、结语与展望:成为智能时代的引领者而非追随者
为期数日的培训短暂而充实,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窗。我看到,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从国家战略、基础科技、行业应用到教育范式,全方位、深层次地重塑着我们的世界。它不再是遥远的科幻概念,而是我们工作中必须掌握、生活中必须适应的“新常态”。
未来的我们,需要成为“技术双语者”,既能在没有技术辅助时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也能在AI的加持下如虎添翼、高效创新。我们要拥抱变革,积极学习和应用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但更要坚守底线,恪守学术伦理与职业道德,时刻保持对AI生成内容的批判性审视,确保人类智慧在人机协作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AI不会取代人类,但会用AI的人将取代不会用AI的人。”这句广为流传的话,在此次培训后有了更深的含义。这不仅仅是工具层面的替代,更是思维范式和核心竞争力的替代。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严峻挑战的时代。唯有不断学习,主动拥抱变化,将AI内化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我们才能在这场智能革命的浪潮中,不被淘汰,更能乘风破浪,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为实现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