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2025年6月28日我有幸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名青年教师赴浙江大学参加“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研修活动,让我有机会拥抱前沿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活动。我就所学与教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进行结合,进行了一些思考,具体学习心得如下:
当算法开始解析历史规律,机器学习模拟辩证思维,这场人工智能革命正以“劳动工具智能跃迁”的形态,验证着马克思“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标志”的论断。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授课教师,这次培训促使我思考:当人类迎来“一般智力”的物化形态时,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驾驭AI,使其成为阐释“两个必然”、深化劳动解放理论的辩证教学工具?我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出发,构建AI赋能的守正创新路径。
一、理论锚点:在技术二重性中定位AI的教学价值
(一)生产力维度的赋能空间
1.印证劳动对象化理论:AI作为“人类智力的对象化存在”,其资料检索、数据建模功能可具象化展示“劳动凝结于产品”(如演示算法如何将教师备课劳动转化为教学资源)。2.解放理论阐释时间:自动化批阅客观题节省的30%课时,用于开展《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深度研讨,践行“时间是人类发展空间”。
(二)生产关系维度的风险警示
1.警惕技术拜物教:若放任AI生成理论结论,将强化“算法黑箱”的神秘性,背离“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掌握群众”(马克思)的实践要求。2.防范劳动异化延伸: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教师沦为“教学流水线监工”,违背“教育是自由自觉活动”的本质。
辩证统一:AI是印证马原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活教材,其应用必须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目标。
二、实践路径:AI与马原课核心模块的深度融合
(一)深化辩证唯物主义教学
理论难点 |
AI解决方案 |
马克思主义原理渗透 |
质量互变规律 |
大数据分析科技革命累积效应曲线 |
可视化展示“芯片制程突破如何引发生产力质变” |
否定之否定 |
生成AI技术迭代的矛盾图谱 |
揭示“符号主义→连接主义→混合架构”的螺旋上升 |
意识能动性 |
人机协作写作对比实验 |
实证“机器文本缺乏实践创造性” |
课例设计:
《矛盾论》教学中,使用AI工具:
1.矛盾识别:输入“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AI抓取经济危机/贫富分化数据;2.特殊性演示:对比19世纪英国工人破坏机器与当代“AI失业焦虑”,具象化“矛盾表现形式随条件转化”;3.实践回归:学生操作AI模拟“共享经济调节劳资矛盾”政策实验,验证“矛盾解法存在于实践”。
(二)重构政治经济学批判教学
1.劳动价值论实证场:AI生成不同行业“必要劳动时间”数据模型,可视化商品价值量决定过程,对比手工业→流水线→智能工厂的剩余价值率变化,动态演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趋势。2.当代剥削形式解析:用NLP分析平台经济用户协议,揭露“数据劳动隐蔽剥削”(如外卖骑手路径优化算法的劳动控制)。3.虚拟资本批判实训:构建AI模拟的比特币投机市场,学生亲历“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危机”。
(三)升华科学社会主义信仰
1.人类解放道路仿真:在AI沙盘中输入不同所有制参数,模拟“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形态演进”关联性。2.共同体实践培育:开发“AI伦理治理协商平台”,学生就“算法偏见修正”开展民主辩论,践行“自由人联合体”决策模式。
三、风险防控:以马原方法论驾驭技术逻辑
(一)坚守意识形态批判武器
1.解构技术中立幻象:带领学生分析推荐算法训练集,揭示资本逻辑对AI价值取向的形塑(如消费主义内容偏好)。
2.建立红色数据滤网:在AI案例库嵌入《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关键词矩阵,自动拦截新自由主义表述。
(二)预防认识论层面的异化
异化风险 |
马原课校正方案 |
实践感弱化 |
规定所有AI结论必须匹配社会调研实证 |
辩证思维钝化 |
禁用AI直接输出矛盾分析法结论 |
主体性消解 |
人机辩论中强制教师担任总结点评 |
四、未来行动:在“技术—社会”辩证运动中深化马原课
(一)教师能力重构
1.发展“科技哲学素养”:研读《机器论片断》《自然辩证法》,把握智能技术的社会形态意蕴。2.锻造算法批判能力:掌握基础机器学习原理,用于揭露“算法霸权”的剩余价值剥夺机制。
(二)课程升级路径
1.开发“AI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教学模块:专题(1):人工智能与劳动价值论的当代适用性;专题(2):大数据背景下历史规律客观性的再证实;专题3:算法治理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比较。2.建设马原课智能实验室:配置阶级分析模拟器、剩余价值可视化平台等数字化学理工具。
(三)育人本质回归
“任何技术都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延伸,而非对人的取代”(马克思《1844年哲学手稿》)当AI解构知识权威时,教师更需彰显三重角色:一是历史规律的解读者:用大数据验证“两个必然”的当代显现;二是异化现象的批判者:解剖算法社会中的新物化形态;三是实践革命的引导者:组织学生参与“AI伦理公约”等现实斗争。
结语:在技术革命中激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
人工智能对马原课的赋能,本质是生产力革命与人类解放理论的当代对话。必须坚持:1.方法论自觉:以辩证唯物主义驾驭工具理性,防止技术应用滑向机械决定论;2.价值立场坚守:在算法社会中高举劳动解放旗帜,揭露数字资本的新型剥削;3.实践品格彰显:将AI实验室转化为“改变世界”的训练场,培养技术时代的革命接班人。
当学生通过AI仿真看到“消灭私有制的历史必然性”,在数据可视化中理解“剩余价值率的当代跃升”,这场技术赋能才真正抵达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本质——理论的彻底性在于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