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赵晨扬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赵晨扬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28     浏览次数:

  

在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教师教学方式与学习者学习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此次参与“浙江大学AI赋能教学培训”,不仅让我全面了解了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尤其是AI在教学中的应用趋势,也为我个人所教授的《英语语音》《英语语言学概论》以及《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法》等课程注入了全新的思考路径和工具选择。

一、AI时代呼唤高校教师的“再学习”

通过三天的集中学习,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人工智能+X模式”“智能学习工具趋势”等内容的介绍中,我对AI赋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知。在此,我将结合此次培训内容与自身课程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展开总结与反思:AI赋能教学的趋势认知、课程转型的现实路径、与教学理念的深度融合。

二、趋势认知:从“AI+X”到“教育智能化”

从第二张和第三张投影图可见,浙江大学在此次培训中重点强调了“AI+X”教育模式的构建:即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引入AI技术,推动交叉融合发展。尤其是在2017年国家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已明确指出高校需推动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新型学习生态的形成。

这一趋势让我联想到《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中我们讲授的“语言认知模型”与“人机交互语言演化”理论,这种从语言系统自身走向跨学科建构的过程,正与“AI+语言学”的融合逻辑相契合。例如,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引入语料库自动标注、文本挖掘、语义分析等AI工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语言的层级结构与认知机制。

第三张图则更加具体地展现了2020至2025年间,《地平线报告》所预测的高等教育六大新兴技术与实践趋势,其中包括“人工智能辅器”“学习分析”“混合学习空间”“AI评估”等。这些关键词不仅是未来高校教学的方向,更是我们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的核心工具。

三、课程转型:从教学“输入”到学习“行为分析”

第一张图展示了“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的应用案例,教师通过实时行为数据监控教学过程,包括师生互动频次、学生注意力时段、语义搜索热词、教学节奏等多维度数据。

这一系统让我强烈感受到,传统“讲授-作业-考试”的教学逻辑正在被颠覆,教学行为本身已被系统量化并反馈。这一理念可以直接迁移至我所教授的《英语语音》课程中。

过去我们在教授“语音特征”(如音位、音节结构、语调、重音)时,往往依赖教师主观听辨和学生自我模仿。但若结合AI辅助教学平台,例如利用语音识别与语音对比软件(如“iFlyRec英语口语打分系统”或“SpeakIn”系统),可实现学生语音行为的量化反馈,进而提升学生的“音系觉察力”。

此外,通过行为分析系统,我可以更精准地掌握学生在课堂中“听-说-练-测”的每一环节表现,例如哪个学生在某一时间段表现活跃,哪个知识点学生搜索频率较高。以此数据为依据,我可以对教学节奏、内容安排与个性化指导策略做出更加科学的调整。

四、教学理念融合:AI辅助,非AI取代

在本次培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AI不是为了取代教师,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更高效、更精准地实现教学目标。

以《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法》为例,该课程原本以文献导读、研究方法训练、学术论文写作为主,较为依赖学生的自主能力与教师的个别指导。通过AI赋能的教学工具,如文本聚类分析、语义提取、逻辑结构自动分析等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初步的学术文本框架建议,帮助他们在起步阶段少走弯路。

比如,我曾在课上引导学生使用Voyant Tools进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词频分析,通过可视化工具快速识别主题词与关键词分布,再结合语境语义讨论分析诗歌的语用意图。若进一步引入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如GPT辅助改写、结构诊断、参考文献抓取等,教学效率与研究深度将大为提升。

但与此同时,AI也不应成为“教学万能工具”的幻想。教师的引导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术伦理的教育、人文精神的传递,这些恰恰是AI无法触及的“非格式化教育”。这使我更加坚定:AI在课堂中应扮演的是“助教”角色,而非“主教”角色。

五、实践计划:课程设计与教改方向

基于此次研修学习,我计划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开展以下几个实践创新:

   (1)课程模块AI辅助升级
    在《英语语音》中,引入AI语音诊断工具,建立“学生语音档案”,对其音高、语调、节奏等声学参数进行持续跟踪与反馈;

    在《语言学概论》中,引入语料库分析工具(如AntConc、Sketch Engine)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使用规律;
    在《研究方法》课中,指导学生使用AI学术工具(如Scite、ChatPDF、Connected Papers)辅助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构建。

    (2)教学行为数据分析反馈
    借助学校智慧教学平台的行为分析功能,建立“教学行为观察日志”,每节课后记录:
    课堂互动热度
    学生提问频次与类型
    学生在线学习轨迹与资源调用情况
    以数据反推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并及时调整内容与进度。(3)学生数据素养的培养
通过专题课或工作坊形式,培训学生使用基本的AI语言处理工具,如语料标注、自动摘要、关键词提取等,让学生成为“AI工具的使用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六、总结:教师角色的“再定义”

    这次“浙江大学AI赋能教学”培训,不仅为我打开了认知的边界,更让我意识到高校教师正在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过程的设计者与行为引导者”转变。教师的责任,不再仅是传授内容,而是构建学习生态;不再是单纯讲授知识,而是点燃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索热情。人工智能的加入,为教学带来了效率与精准,但最终决定学习深度的,仍然是教师的专业判断与教育情怀。未来,我希望继续探索如何在保持语言人文学科特质的同时,融入AI的技术优势,打造“理性+人文”“工具+批判”并存的复合型语言学习新范式。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