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李怡萍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李怡萍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24     浏览次数:

  

2025年6月22-28日在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我参加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培训,这是一场打破学科边界、重构教育认知的探索培训。5天的学习中,我不仅收获了AI技术在农业学科中的应用新知,更在跨领域思维碰撞中,重新理解了科技赋能教育的深层价值。此次培训通过“理论框架+实践案例”的系统讲授,让我加深了以“学科融合”的视角审视AI技术,在以后“农业昆虫学”教学中,将基于我们已有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为基础,升级和完善以AI驱动的课程建设。在科研中,将AI用于文献综述,论文翻译和写作的各个环节。实践中将AI可以用于害虫识别、防治方案制定、预测预报及精准施药的应用技能中。培训中最受启发的是,浙大的培训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AI技术与农业教育的创新实践。在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中,唯有以开放姿态拥抱AI技术,以学科特色激活AI技术潜能,才能培养出既懂农业昆虫学专业、又掌握智能工具的新时代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以下从知识收获、教学革新、实践规划等方面,结合“农业昆虫学”课程特点本人总结如下:

一、将核心知识与AI技能融入农业领域

(一)AI技术的跨领域应用与农业适配性分析

课程从多维度揭示了AI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在医疗领域,讯飞医疗大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实现90%以上的诊断合理率;在生命科学领域,AlphaFold系列模型借助蛋白质结构预测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0年缩短至数月。这些案例印证了AI通过“数据驱动+算法优化”突破行业瓶颈的共性规律,而农业领域的适配性正体现在:

育种与种植:AI育种可缩短周期并提升大豆单产,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学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的结合,实现性状预测与品种改良;

病虫害防治:智慧农业中的无人机监测、智能灌溉等场景,与农业昆虫学中的害虫预警需求高度契合,特别是DeepSeek大模型的高效稀疏架构,为本土化的害虫数据处理提供了算力优化方案。

(二)农业教学专用AI工具的实操体系构建

1. 科研辅助工具链:

利用Elicit与Connected Papers梳理“昆虫抗药性机制”相关文献时,可通过智能提取核心结论功能,将传统一周的文献调研缩短至4小时;

DeepSeek-R1的代码生成功能能辅助编写害虫种群动态模型,例如基于Logistic增长方程自动生成Python可视化脚本。

2. 教学资源智能化生成:

通过Stable Diffusion输入“稻飞虱翅脉特征”等提示词,可生成标注清晰的教学图片,解决传统教材中静态图像的局限性;

运用OpenAI Sora视频生成模型,将黏虫迁徙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动态模拟视频,直观呈现昆虫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联。

3. 智能评测系统搭建:

参考MIT“师-生-机-环”教育生态,设计基于LLM的作业批改系统,例如对学生提交的“棉铃虫综合防治方案”,AI可自动识别逻辑漏洞并给出建议:“未考虑Bt作物与化学农药的交互抗性”。

二、教学理念与方法的AI化革新

(一)以智慧农业为导向的课程目标重构

传统教学中“昆虫分类鉴定”“防治技术参数”等内容,将通过AI技术实现三维升级:

知识维度:新增“AI害虫识别算法原理”“农业大数据预处理”等章节,结合上海交大“AI+微专业”建设经验,设计“昆虫学+机器学习”的交叉知识模块;

能力维度:要求学生掌握“田间图像采集-AI模型识别-防治决策生成”的全流程技能,例如使用手机APP拍摄蚜虫危害状,通过本地部署的DeepSeek模型实时获取防治建议;

价值维度:通过我国自主研发的“农业病虫害AI识别系统覆盖80%作物”等案例,培养学生的科技自立自强意识。

(二)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1. 问题驱动式学习(PBL):

以“如何用AI技术解决苹果蠹蛾跨境传播预警”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整合昆虫生态学知识与DeepSeek的文本分析能力:

用AI爬取海关检疫数据,构建害虫入侵概率模型;

结合Midjourney生成风险热力图,实现“数据-模型-可视化”的闭环。

2. 虚实融合实验教学:

借鉴浙江大学“交我学”系统的四元互动生态,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褐飞虱的爆发规律:

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调整温湿度参数,观察AI模型预测的虫口密度变化;

通过对比实测数据与模型输出,理解气候因子对昆虫种群动态的影响机制。

3. AI辅助科研训练:

在“昆虫生态研究”课程中,指导学生运用Zotero的AI文献管理功能,自动归类“气候变化对昆虫分布的影响”相关研究,并通过DeepSeek生成研究假设,例如“CO₂浓度升高可能增强稻纵卷叶螟的迁飞能力”。

三、AI技术在农业昆虫教学中的落地规划

(一)“农业昆虫智能教学平台”开发路线图

1. 核心模块设计:

害虫识别引擎:基于DeepSeek-V3大模型,整合10万+张害虫图像数据集,实现田间照片的实时分类,准确率目标≥95%;

虚拟实训沙盘:参考科技发展视频中的宇树机器狗运动控制算法,开发昆虫行为模拟系统,学生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操控“虚拟蝗虫”,观察群体迁飞模式;

预测预警看板:接入全国气象数据与农田监测传感器数据,运用GraphCast类模型提前7天预测黏虫爆发风险。

2. 分阶段实施计划:

2025年秋季:完成基础图像识别功能,在“农业昆虫学实验”课程中试点;

2026年春季:迭代虚拟实训模块,结合VR设备实现沉浸式防治演练;

2026年秋季:对接农田物联网数据,形成“监测-预测-防治”的闭环教学系统。

(二)课程评价体系的AI化改革

评价维度

传统方式

AI赋能升级方案

知识掌握

标准化试卷

AI生成个性化试题,如根据学生错题自动生成“抗药性治理”变式训练

实践能力

田间调查报告

结合无人机巡检影像,用AI分析学生防治方案的覆盖效率

创新思维

课程小论文

指导学生用AI设计新型诱捕器,例如通过DeepSeek生成“基于昆虫嗅觉受体的智能诱芯配方”

(三)师资AI素养提升的三维路径

1. 技术能力夯实:参与“AI+农业”专项培训,重点学习PyTorch在昆虫图像分割中的应用,计划2025年冬季完成DeepSeek模型的本地部署与微调;

2. 校企协同创新:与先正达集团合作开发“玉米螟AI预警系统”,将真实农业场景转化为教学案例;

3. 资源库建设:收集整理农业昆虫领域的开源数据集(如Crop Pest Dataset),并定期更新模型版本,确保教学内容与技术前沿同步。

四、结语:在人机协同中坚守教育本质

此次研修使我深刻认识到,AI技术对农业教育的赋能并非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从“经验传授”到“智能创造”的范式变革。当DeepSeek模型能辅助学生完成害虫预测,当数字孪生技术可模拟昆虫生态,教育的核心价值更应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伦理意识——例如在使用AI识别害虫时,引导学生思考“算法偏见是否会导致误判”,在设计防治方案时融入“生态安全”的考核。未来,我将以“AI为器,育人为本”的理念,推动农业昆虫教学从“知识灌输”向“创新赋能”转型,为智慧农业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