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赴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专题研修班正式开班,首先举行了开班仪式,王建国副处长首先提出了学校对本次培训的期望,提出老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学习浙大经验,将人工智能运用于教学管理工作中。
首先开始人工智能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学习,主讲人吴彦是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讲从“人工智能和科技创新视角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 吴老师提出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提出要抓住机遇,提前布局高新产业。在发展中国式人工智能的过程中,要注意数字主权与主权AI,统筹发展与安全。提出要注意数据所有权的独立自主、数字基础设施的独立自主、数字治理的独立自主(伦理与治理探索)。阿里、华为、百度等中国公司通过组建AI生态系统,推动不同规模的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实现成长和创新。我国相对与外国发展AI的优势在于,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技术进度与社会公平、共同富裕的目标相契合。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聚焦AI垂直市场,优先发展满足具体产业需求的应用,提供产业创新性解决方案,科技、能源、汽车等各领域头部企业纷纷接入大模型。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国际合作与竞争。要有更高远的历史站位,要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
余建波从上海交大AI+专业建设的经验进行介绍,系统介绍了上海交大在专业、微专业、课程等方面AI融入的情况。他指出未来课堂的思路,可以用AI,但是得讲出来。金小刚从AI的概念进行讲解,介绍了AI工具在工作中的实操应用;李卫旗、张宇燕、翁恺等老师从AI在学术论文写作和生命科技发展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本次培训圆满成功,为我校今后AI+专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参加此次浙江大学举办的“AI+教学”专题研修班让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发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这次培训不仅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更为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本次研修内容丰富多元,专家们的精彩报告让我对AI教育应用有了系统认识。吴彦副教授关于AI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讲座令人深思,他提出要在把握数字主权的基础上推进教育创新,这一观点极具前瞻性。上海交大余建波研究员分享的专业建设经验则展现了AI技术落地实施的可行路径。最让我受益的是金小刚教授的工作坊,通过实际操作AI工具,我切实感受到了技术赋能教育的强大潜力。
在教学应用方面,我计划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首先是建设智能备课系统,利用AI工具提升备课效率;其次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将AI助教引入案例教学;最后是改革评价方式,通过智能分析实现过程性评价。这些改变不仅能提升教学效果,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
科研工作同样可以从AI技术中获益良多。我准备引入智能文献分析工具优化研究流程,运用算法辅助实验设计,并尝试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展仿真研究。这些创新方法有望显著提升科研效率和质量。
在专业建设层面,我建议学校从课程体系、师资培养、资源建设三个维度系统推进AI融合。具体而言,在课程体系方面,应当构建“基础-核心-拓展”三级AI课程群:基础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核心层针对各专业特点开发“AI+专业”特色课程,拓展层则通过微专业、工作坊等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可以借鉴上海交大的“金字塔模型”,既要有顶层设计,如成立校级AI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又要注重具体实施,比如在每个专业选取1-2门课程作为AI融合试点,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特别要重视教师AI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采取“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开展全员普及培训,第二步组建AI教学创新团队,第三步实施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这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这次培训给我最深的启示是:技术变革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在AI时代,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我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而要成为学习的设计师、AI应用的引导者和价值塑造的引领者。AI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要让教师从批改作业、整理资料等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学生指导和育人工作中。我们要善用技术,但不能被技术所役,特别要注意防范算法偏见、数据安全等风险,始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在实际应用中,建议建立AI教学伦理审查机制,确保技术应用符合教育规律和育人目标。
展望未来,我将把培训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教学方面,计划在下学期选择《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课程进行全方位改革:引入AI助教系统实现个性化辅导,使用智能评测工具进行过程性评价,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在科研方面,将组建跨学科团队,重点探索教育大模型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加大支持力度,建议设立AI教育专项基金,建设智能教学实验室,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创新。更期待能够建立校际协作机制,与参训院校共建共享AI教学资源。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开创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培养出既掌握先进技术又具备人文情怀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