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27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题培训,本次培训犹如一场思想的盛宴,多位专家以其深厚的学识与实践洞见,让我看到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真实案例,让我看到了未来教育的宏伟图景。本次培训内容从国家战略到课堂实践,从技术原理到学科融合,内容丰富,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几点深刻感悟:
一、 教育数字化是国家战略,教师必须学习新技术
吴彦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深度解读,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数字化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关乎国家竞争力与民族未来的战略基石。在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教育必须主动拥抱变革,教师也必须拥抱技术,主动学习技术,将国家战略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构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坚实支撑。这要求我们必须将人工智能素养作为新时代教育者的核心能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推动教育形态重塑。
教师在提升认识的同时,应该积极学习新技术,将“人工智能+”素养视为终身学习必修课,主动掌握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设计师”和“成长协作者”的转变。
二、 技术融合教学,重塑课堂实践新样态
金小刚教授对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AI教学应用的剖析,展现了技术赋能课堂的巨大潜力。我认识到AI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认知伙伴,能有效拓展教学深度与广度。关键在于教师需具备驾驭工具的能力,将AI无缝融入教学设计,使其服务于启发思维、培养高阶能力的育人目标。这要求我们积极学习、勇于实践,探索AI支持下的探究式、协作式、个性化学习新模式。
此次培训老师介绍了很多新工具的使用,例如如何高校用好deepseek?他提到,谁能用好AI取决于谁能提出更好的问题。这让我们认识到使用AI工具时提示词的重要性,同时老师还通过案例告诉我们如何提问。另外一点,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也要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学生被灌输的答案太多,他们已经很少提出问题,提出好的问题了。因此学会使用提示词,以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好的问题同样重要。
翟雪松与李卫旗研究员关于“生命科学遇见人工智能”的分享极具启发性。他们展示了AI在基因序列分析、药物靶点预测、疾病模型构建等方面的突破性应用,揭示了AI驱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力量。这让我强烈感受到,人工智能正成为通用性的“科研加速器”,其与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深度融合,不仅将催生重大科学发现,也为教学内容注入前所未有的前沿性与实践性。作为教育者,需敏锐捕捉跨学科融合趋势,引导学生接触、理解并驾驭这一强大的研究工具。金小刚老师也提到“人工智能+”中的“+”意味着赋能,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各个行业,在教育领域同样可以为AI+学科交叉赋能,开拓前沿研究新视域。李卫旗研究员进一步结合农业实践,探讨了AI在学术规范检测、农业智能化中的应用边界。这启示我,人工智能的价值最终需在真实场景中落地生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探索AI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使人工智能在汉语教学中落地生根。
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AI的“能做”(如辅助科研写作、帮助教师备课、优化教学过程等),也要清醒认识其“不能做”(如完全替代人类伦理判断、处理极端不确定性的创新)。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技术能力与局限,培养其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是智能化时代教育的关键使命。张宇燕老师向我们介绍了AI技术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边界,她讲到AI让跨学科研究加速,AI不仅能让典籍“开口说话”也会带来学术诚信危机,技术滥用和责任模糊。因此要不断探索AI标注规范的制度性,以及警惕学生在使用AI过程中的学术诚信问题。
三、重构教学环境,锤炼教师发展新能力
冯毅萍老师介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她提到当前跨学科AI融合进城中的挑战和机遇,这也是我在面对人工智能时代要如何建构课堂新形态所遇到的困难。她提到课程体系滞后性:课程更新周期远长于 AI 技术迭代速度,导致毕业生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 学生技能锻炼的缺失:缺乏校企联动实践平台,导致学生实践机会匮乏,进而制约其技能培养。 学科壁垒的固化:学科体系与 AI 时代T型人才培养(既有专业深度又有跨界能力)之间的矛盾。 师资能力断层:非计算机专业老师在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上以单一学科为主,存在能力断层。 评价体系的失准:“懂 AI 不懂业务”或“懂业务不会用 AI。其中师资能力断层我深有体会,培训之前我迫切想知道这些新技术到底怎么用,培训后发现好多新工具到底用哪个?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积极学习实操,把新技术应用到教学中,重构教学环境,探索AI时代的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教育的形态、内容与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重任。唯有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深刻理解其赋能教育的核心逻辑,不断锤炼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跨学科视野,方能将这场深刻的智能化浪潮转化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国家战略的磅礴动力。本次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让我对AI赋能教育变革的认知进一步提升,更坚定了我以技术为翼、拥抱变革,以学生为中心重塑国际中文教育的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此次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与力量,在智能时代教育革新的浪潮中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