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侯盟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侯盟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07     浏览次数: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深刻变革教育生态的当下,教师作为教育创新的关键推动者,急需提升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应用能力。为紧跟时代步伐,我有幸赴浙江大学参与了人工智能专题培训。此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演示、实地参观等多个方面,犹如一场知识盛宴,让我收获颇丰,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有了全新且深入的理解。接下来,我将详细分享此次培训的所学、所思、所悟。

一、高屋建瓴: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

(一)从战略高度领会教育新方向

浙江大学的吴彦副教授在“从人工智能和科技创新视角,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报告中,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教育需加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科学教育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发现、协同思维、求索创新以及兴业报国等能力。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肩负着把握教育方向、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的重大责任,在教学中要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被用于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

(二)明晰人工智能教育科学内涵

培训中强调,人工智能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包括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数智化学习与创新、智慧社会责任等方面。我们应通过体验感悟式、项目式、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奠定知识基础,培养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这纠正了我以往对人工智能教育可能存在的片面认知,即重技术轻科学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人工智能背后的科学原理,培养他们严谨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实践示范:掌握 AI 工具应用技能

(一)工作场景中的 AI 利器

浙江大学的金小刚教授作的“AI 工具在工作中的实操应用” 报告,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我在日常工作中高效运用 AI 工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从智能文档处理工具帮助快速整理教学资料,到数据分析 AI 助力精准把握学生学习情况,这些工具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通过使用特定的 AI 文档处理软件,我能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教学案例进行分类、标注,提取关键信息,为备课节省了大量时间。在数据分析方面,利用相关 AI 平台,能够快速生成学生成绩的多维度分析图表,直观呈现学生的学习优势与薄弱环节,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力依据。

(二)教学场景中的 AI 创新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的余建波教授的“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与实践”报告,让我看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在课程导入环节,可利用 DeepSeek 生成生动有趣的情境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在知识讲解时,借助其生成直观的可视化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在作业批改方面,一些 AI 工具能够快速给出基础评价与建议,减轻教师负担。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使用这些工具时,需对生成内容进行甄别与引导,确保其符合教学目标与价值观。

三、前沿探索:拓宽人工智能知识边界

(一)AI 赋能专业建设与学术写作

浙江大学翟雪松特聘研究员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赋能‘四新’专业建设”报告,阐述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对“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建设的重要作用。通过开设相关通识课程,可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提升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为专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例如,在新文科建设中,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可利用文本分析 AI 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潜在主题、情感倾向等,拓展研究视角。浙江大学张宇燕作的 “AI 技术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边界” 报告则提醒我们,在享受 AI 辅助文献检索、语法检查等便利的同时,要坚守学术诚信,明确 AI 应用边界,确保学术成果的原创性与真实性。

(二)AI 与多学科融合的无限可能

浙江大学李卫旗教授的“当生命科学遇见人工智能”报告,展示了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的前沿成果。从基因数据分析到疾病预测模型构建,人工智能为生命科学研究带来了新方法、新突破。这使我认识到,跨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学科间的联系,鼓励他们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四、理念革新:重塑教学环境与方法

(一)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品质

浙江大学李艳教授的“重构教学环境、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品质”报告,强调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教学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引入智能化教学设备、在线教学平台等,可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在智慧教室中,学生可通过互动大屏与教师、同学进行实时交流,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在线教学平台则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个性化学习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促使我思考如何结合学校实际,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学品质。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设计

浙江大学冯毅萍教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报告,深入探讨了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利用 AI 技术进行精准学情分析,从而设计出更贴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例如,对于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可利用 AI 生成更多形象化的教学素材;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拓展学习任务。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浙江大学翁恺教授的“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技术提升”报告,为青年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升教学能力提供了指导。青年教师应积极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与技术,将其融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中。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应注重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五、实地参观:感受智慧教育建设成果

培训期间,我们参观并学习了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紫金港校区智慧教室、算力中心),聆听了浙江大学关于数字化教室等平台的建设工作介绍。智慧教室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如高清互动大屏、智能录播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等,为师生提供了舒适、便捷、高效的教学环境。在智慧教室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如实时投屏、分组讨论、在线测试等,学生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算力中心强大的计算能力为人工智能科研与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保障了复杂模型训练、大数据分析等任务的高效运行。通过实地参观,我切实感受到了智慧教育建设的成果与魅力,也为我校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六、反思与展望: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

此次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专题培训,让我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也深知,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还需要不断努力与探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融入 AI 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积极将所学的 AI 工具与教学方法融入日常教学,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课程导入环节,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借助 AI 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在作业与评价环节,运用 AI 辅助批改与分析,实现个性化反馈与精准教学。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 AI 工具,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

(二)开展跨学科教学,培养综合素养

借鉴培训中多学科融合的理念,积极探索跨学科教学实践。结合不同学科知识,设计综合性教学项目,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与综合素养。例如,在开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式学习时,鼓励学生从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伦理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与研究,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提升自身素养,适应教育变革

持续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与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与人工智能素养。关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与研讨活动,与同行交流分享,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同时,注重自身信息安全与伦理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与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防范潜在风险。

(四)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将在浙江大学学习到的智慧教育建设经验带回学校,与同事们分享交流。积极参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为学校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与平台提供建议,协助学校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共同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

总之,此次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专题培训是我教育生涯中的一次宝贵经历,为我打开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新视野,赋予了我创新教学的新能力。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不断努力,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教育的未来将更加美好,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