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重塑着教育的面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专题研修班,这次学习经历不仅让我对AI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引发了我对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在这篇心得中,我将从理论认知、实践应用、伦理反思和未来展望四个维度,分享我的学习收获与感悟。
首先是理论认知:把握AI时代的教育方向。研修班伊始,我们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为我们理解AI时代的教育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我逐渐认识到,AI技术的发展不是要替代教师,而是要赋能教育,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特别是在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处理好技术创新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既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又要坚守教育的初心。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讨论。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而在AI时代,那些能够被算法轻易替代的记忆性知识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学习内容。相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机协作能力变得尤为关键。这让我意识到,作为高校教师,我们的角色正在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帮助学生建立适应智能时代的核心素养。
其次是实践应用:探索AI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实践操作环节,我们系统学习了多种AI工具的教学应用。从ChatGPT到文心一言,从Notion AI到DeepSeek,这些智能工具在课程设计、作业批改、学情分析等方面展现出的强大能力让我叹为观止。通过实际操作,我亲身体验到AI如何帮助教师提升工作效率:它可以快速生成教学大纲、自动批改作业、智能分析学生学习数据,甚至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推荐学习资源。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我对AI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特别关注。研修中展示的AlphaFold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让我深受震撼。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AI如何推动科研范式的变革。在医学领域,AI辅助诊断系统已经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专业医生的准确率,这预示着未来医学教育将发生深刻变革。这些认识促使我思考:在我们的专业课程中,应该如何融入AI应用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智能工具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随之而来的是伦理反思:在创新中坚守教育本真。随着对AI技术了解的深入,我也开始思考其带来的伦理挑战。在"学术写作中AI的应用边界"专题研讨中,我们就"AI代写论文"等敏感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通过交流,我们达成共识:AI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但绝不能替代研究者的独立思考。学术创新的核心价值在于人的智慧,这是任何算法都无法真正替代的。这一认识让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中引入AI工具的边界。我计划在今后的课程中专门设置"科研伦理与AI使用"的教学模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使用观。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既能鼓励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提高学习效率,又能确保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最后是未来展望:构建智能教育新生态。研修班的最后一个模块聚焦“教育信息化与智慧教育”。通过体验VR虚拟实验室、AI学情实时反馈系统等创新技术,我对未来教育形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智能技术正在推动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个性化学习、自适应教学正在成为可能。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技术再先进也不能替代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基于这些认识,我希望未来逐步实现AI赋能教学的计划:首先,在下学期的课程中试点“AI助教”模式,探索人机协同教学的新路径;其次,与计算机学院的同事合作,开发适合本专业的智能教学工具;最后,建立AI使用规范,确保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合理、适度的应用。
回顾这一周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不是掌握了多少新技术,而是获得了观察教育变革的新视角。AI技术确实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教育的本质始终是人的培养。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新技术,又要以审慎的态度把握好技术应用的尺度。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唯一确定的是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技术为育人服务”的理念,就一定能够找到技术创新与教育规律的平衡点,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次研修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将把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