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我有幸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参加为期两周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国际化教学创新”研修项目。此次培训由阿德莱德大学英语语言中心(English Language Centre, Adelaide University)精心组织,在为期10天的密集学习中,我们通过主题讲座、研讨汇报、校园参访、文化考察等多种形式,系统学习了AI赋能下的国际化教学创新理念与实践。从阿德莱德大学先进的教学设施到南澳独特的文化风情,从前沿的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教学方法到AI工具的教育应用,这段充实的学习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更为我从事的全英文土壤学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研修期间,团队成员间真诚交流、互助共进的学习氛围,以及内地与澳门教育思维的碰撞与融合,都成为这段经历中弥足珍贵的记忆。
本次研修项目以其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多元化的学习形式为参与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能力提升体系。课程由阿德莱德大学资深教师Gabriel担任主讲教师,另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Scott作为助教。课程内容围绕“AI赋能国际化教学”这一核心主题,涵盖了EMI教学方法论、主动学习策略(Student-Centered Active Learning)、跨语言教学(Translanguaging)实践、布鲁姆认知理论(Bloom's Taxonomy)在教学问题设计中的应用、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实施路径,以及AI工具在课程设计、课件制作和课堂互动中的创新应用等模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程专门设置了AI技术使用伦理专题,引导教师和学生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严守科研道德规范。
在课堂组织形式上,项目没有采用传统培训的单一讲授模式,而是以“个人探究-小组协作-集体分享”形式贯穿学习全过程。通过个人发言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借助小组讨论碰撞思维火花,利用研修组论坛发言互评拓展交流维度,通过随机分组测试增强学习趣味性,最终以教学展示与评价(Teaching Practice and Assessment)实现学习成果的转化。每天的课程都从明确的学习目标导入,经过多样化的活动展开,再到形成性评估收尾,形成完整教学闭环。项目组还建立了完善的学习效果追踪机制,通过课前评估、课中观察和课后反馈三个环节,精准把握每位学员的学习进展,这种科学化的评估体系确保了培训效果的可持续性。
阿德莱德这座南澳首府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跨文化学习样本。每日清晨从住宿地步行至市中心的英语语言中心,沿途的城市景观成为观察澳大利亚社会文化的窗口:身着职业装的上班族从容不迫地从整洁如新的街道上走向写字楼,街角咖啡馆里飘出的香气与繁忙十字路口的有序交通构成和谐画面,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优雅从容的生活节奏。阿德莱德虽规模不大,却完美诠释了“小而精”的城市发展理念—从世界级的南澳大利亚博物馆到藏书丰富的州立图书馆,从物种多样的阿德莱德植物园到特色鲜明的克莱兰德野生动物园,优质的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星罗棋布,为访客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在文化参访过程中,当地人的专业素养与热情好客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图书馆里,白发苍苍的志愿者主动为我们讲解阿德莱德从殖民时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其详实的史料储备与生动地讲述方式令人敬佩;动物园中,饲养员不仅耐心介绍澳大利亚特有的有袋类动物,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城市的便利性同样令人赞叹:从住宿地到机场仅需20分钟车程,四通八达的公交网络覆盖全城;中国城里琳琅满目的亚洲超市与中餐馆,则为异国生活增添了一份熟悉的温暖。这些生活细节折射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包容共存的社会氛围。
本次研修最深刻的体验之一是对“强师生互动(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教学模式的切身感受。Gabriel老师没有采取传统课堂中教师主导、学生跟从的单向传播模式,而是构建了一个学生实时动态参与的学习方式。课堂上需要我们通过扫码填写问卷进行即时反馈,分组协作完成在线思维导图总结,参与随机分组知识竞赛;多样化的互动形式确保了全员参与的高效学习。特别值得借鉴的是,所有数字化工具的使用都紧扣教学目标,避免了技术应用的娱乐化倾向。例如,在讨论EMI教学策略时,老师首先通过Mentimeter收集大家对关键概念的理解,然后根据实时生成的词云调整讲解重点,这种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极大提升了课堂效率。虽然这种以开放式问题为主的互动方式与自然科学教学要求传播精准知识体系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但其背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及利用技术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对全英文土壤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研修项目全程,我们都处在全英文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这让我再次深刻认识到了中英符号和语言表达的差异。以“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的翻译为例,直译为“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虽然准确,却不如“全英文教学”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真正的语言能力不是字对字的翻译转换,而是用目标语言进行直接思维的能力;在土壤学教学中,专业术语的准确表达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构建学科思维框架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语言与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而非简单的双语对照。
研修期间的教学展示环节,成为观摩同行风采和汲取教学智慧的宝贵窗口。来自不同学科的老师们将专业特色与教学创新完美融合,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的教学示范:霍豪杰老师将武术动作分解与实战技巧讲解相结合,通过动态演示直观呈现动作要领;曹琛彧老师巧妙利用柠檬汁、甘蓝汁等生活材料设计化学指示剂实验,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张丹老师用近母语水平的英语表达讲解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和光的衍射,展现了强大的中国科技实力;薛清泉老师以丰富的动物案例图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科学界定昆虫类别;孙海天老师巧妙地将游戏角色设计融入编程教学,极大提升了学习趣味性;朱晓岩老师通过大脑突触连接的生动讲解,颠覆了“脑重决定智商”的常见误解;王雪飞老师则将葡萄酒品鉴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打造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与小组学习成员李晓燕、田树娟、朱晓岩、南玉茹及其他老师建立的深厚友情也为异国学习旅程增添了许多乐趣。这些优秀同行的教学展示,不仅展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更启发我思考如何将土壤学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通过本次研修,我学到了更多的课堂指令及表达技巧。过去在土壤学全英文教学中,常因指令表述过于书面化导致学生理解不够准确。基于研修所学,我计划从三个方面改进课堂指令设计:首先,将书面化指令转化为口语化表达;其次,增加指令复核环节(Information Checking Questions),通过简短问答确保学生准确理解任务要求;最后,明确互动时间框架,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习进程。这些微小调整将有助于提升全英文课堂的流畅度与有效性。
研修中接触的Wordwall、Mentimeter、Slido等教育技术工具,为土壤学全英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可能。在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计划分阶段整合这些工具:课前利用Wordwall创建专业术语匹配游戏,帮助学生预习关键概念;课中通过Mentimeter开展即时反馈,如让学生用手机投票判断学习效果,根据生成结果动态调整教学重点;课后使用Slido收集疑问,针对共性问题设计补充材料。特别值得关注的是PPT内嵌互动功能的应用,例如在讲解“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时,可以设计动态排序活动,让学生拖拽不同阶段的图标到正确位置,这种可视化互动将极大提升抽象概念的理解效果。通过技术赋能,学生将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建构者,真正实现“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理念。
两周的阿德莱德研修之旅是一次全英文教学专业能力的充电,也是一次AI辅助教学教育理念的革新实践,更是一场南澳风情与教育生态的深度跨文化体验,这段经历为我打开了国际化教学的新视野。在研究项目结束时,我有幸获得了优秀学员(ELC Award)证书,进一步增强了我的教学自信。在未来的土壤学全英文教学实践中,我将把研修所得转化为具体行动,在课堂中扎实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中融入技术创新的元素,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新时代农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