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厦门大学研修心得】鲁彦君厦门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厦门大学研修心得】鲁彦君厦门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10-24     浏览次数:

  

2024年6月30日至7月4日,我参加了我校教学发展中心委托厦门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举办的教学学术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的培训。

研修班从青年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出发,聚焦人工智能浪潮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影响,围绕“教育新发展理念”、“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的提炼”等三大板块深入开展了十个主题教学与研讨,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教学工作坊等多种形式,深化了我们对大学教学工作的理解,也获得许多心得体会,现分享如下。

首先,我第一次对“教学学术”有了全新认知。记得邬大光老师的主题报告《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课堂上,邬老师问大家想听什么内容,有学员提出要如何提高学术水平?于是,邬老师就此抛出“教学学术”的概念。他故弄玄虚地说他懂玄学,能对教学现象进行预测。于是,他现场提问我们一些教学问题,如你认为你在卷面成绩上能让学生拉开差距的老师有多少人?记得有一半老师举了手,邬老师给出的答案也是如此,诸如此类提问多次,我惊讶邬老师对我们这个小范围样本中一些教学问题的准确性时,邬老师亲自揭秘了。原来,我们所作的每一项教学活动、教学心理、师生互动现象等均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得到目前教学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如此深入浅出地让我认识到教学也有学术研究,可以称为“教学学术”。教学学术研究可以让我们看到目前教学现象背后的规律,为改进教学活动做理论依据。有了教学学术的思想,再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我最大的灵感是对教改的新认知,总有比我更年轻的老师问教改项目到底是要改什么?而我一直以来也在改教学大纲,改方法,改考评体系,但还未从数据统计的角度去发现我们自身教学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此后,我想教学学术的思想将引领我去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规律,找到教学改革的“科学问题”再去谈“教改”。

其次,我深感人工智能赋能下对人才培养与教学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如集美大学原副校长李清彪教授就《生成式AI热潮下人才培养的思考》进行了深入探讨,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对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师新质素养的影响和挑战。又如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李渊教授以《教学创新与智慧教学》为题分享了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成果和数智课程教学的应用经验,以多案例讲解AI与元宇宙课堂教学模式让我们耳目一新,看到了虚拟课堂,数字教学资源库,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课程等建设成果,同时还分享了他作为一位青年学者,如何分配教学与科研时间,以及做课程的时间与精力成本,我深受鼓舞,也获得了一些过去都不知道的新工具和技能。再如厦门大学信息学院洪学敏教授以题为《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为题作报告,我们体会到了人工智能中大语言模型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例如,AI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提供定制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AI还可以实时监测学生学习速度和理解程度,并提供及时的反馈意见,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也可以帮助教师完成一些繁琐的任务,如批改作业、组织考试和评估等;AI可以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并促进学生间的协作学习;更重要的是,AI可以与虚拟现实和模拟技术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真实和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通过这次交流学习,仿佛看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中的未来教学,也深刻体会到我们这些专业课教师,除了懂专业,还要放眼所处的时代与技术的进步,只有熟练掌握人工智能,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才能做一名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好老师。

第三,培训班课程让我对做教学工作的发展有了科学规划。过去作为青年教师的我未能提纲挈领地看到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布局,也未能洞悉教学现象背后的共性问题,局限于以前辈的经验传承以及自己的专业背景做教学工作。通过听几位培训班老师的讲座,如介绍教学创新大赛的模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经验,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的方法、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的提炼以及教师如何科研反哺教学或教学反哺科研的经验,领会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精神,也明确了与教师息息相关的教学成果奖、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成果奖以及备赛的经验与方法,为今后自身教学能力提升与发展提供了思想的向导,行动的指南。

第四,培训给予我对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情怀。过去只知道自然科学研究才能体现学术研究能力与价值,现在意识到专业的教学同样要抱有学术研究的思想去做。同时,在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学生与教师的学与教的模式需要重新改变和创新。如课堂教学环节中的翻转课堂以及讨论式教学模式就是改革,培训班的两位老师设计的课堂互动教学工作坊,将60位同学分成4组,每组同学分工合作,就某个选题制作展板,汇报选题核心思想以及点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翻转课堂的一种直观模式,这种别开生面的讨论模式给我们挖掘论题、如何展开讨论到得到什么样的讨论结果进行了全方位展示,我们的课堂可以借鉴,但需要教师对知识对学生的热爱与投入,才会让一个讨论主题深化与延展,但若不带着执着与热爱与去做,很容易将该方式流于表面而无内涵。

培养与塑造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专业课教师,曾经以“专业”为荣,但经过此次培训,更多地感受到教师需要增加人文素养,融入时代背景,提升思想认知,从方方面面去影响学生,希望在未来可以成为照亮学生的一束光。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