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史雪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史雪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05     浏览次数:

  

作为一名深耕遗传学教学十余年的高校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浙江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专题研修班。此次培训以“数字化推动教育生态变革”为核心目标,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系统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前沿探索。五天的沉浸式学习,不仅让我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性影响,更促使我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技术伦理等多个维度重新审视遗传学教学的未来发展路径。现将研修收获总结如下:

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理念革新:从知识传递到思维共振

吴彦教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教育工作》的专题报告中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范式革命”。这一论断在余建波教授的《生成式AI在教学场景的应用实践》中得到了生动印证。余教授以“AI助教平台”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知识图谱动态构建、自适应组卷系统等技术,实现从“标准化教学”到“个性化学习”的转型。这让我联想到遗传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痛点:学生往往机械记忆遗传规律知识点,缺乏对基因型-表型关联的深层理解。

在翁恺教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课堂上,“问题中心式课堂”理念给我带来深刻启发。他提出的“三不原则”——AI不直接解答专业问题、不替代实验操作、不生成标准报告,恰与遗传学教学中"重实验验证、重逻辑推理"的特点高度契合。例如,在讲授三系配套育种时,可借助AI构建虚拟的育种目标,学生上传亲本选择方案和育种方案,由AI自动生成评价,但需学生对评价进行分析。这种模式,会推动遗传学教学从“知识仓库”向“思维车间”转变。

二、教学设计与技术融合创新:构建虚实结合的认知场域

余建波教授提出的“智能体开发六步法”为遗传学课程设计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通过上海交大"AI助教平台"的案例剖析,我认识到动态知识图谱的构建价值——将孟德尔遗传定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变异等知识点,与相关数据库进行语义关联,学生点击任一知识节点即可触发数据可视化、遗传规律动态推演等多模态反馈。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数字化路径: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吴彦教授的讲座中提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遗传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生物前沿技术,更要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通过AI生成包含生物安全、数据主权等元素的开放性问题,系统自动评估学生回答中体现的价值判断。

四、技术伦理与人文精神的平衡:守好教书育人主阵地在享受AI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技术异化风险。余建波教授强调的“人机协同验证机制”对我触动颇深。例如,当AI生成的虚拟表型数据与真实田间表现存在偏差时,需设计对照实验进行验证,避免学生陷入"数据至上"的认知误区。翁恺教授提出的“思维催化剂”定位,更是提醒我们:教师始终是技术应用的主导者,需在“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间把握平衡。

结合课程教学,我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在教学实践上体现AI与遗传学课程的三维融合:

知识图谱构建

借鉴余建波教授的“动态知识网络”理念,计划利用BERT模型整合NCBI数据库与课程教材,构建“基因型-表型-环境”三维知识图谱。例如: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构建“遗传学”课程中“遗传变异”模块的精细化知识图谱,并基于图谱重构遗传学教学范式,推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实施与效果评价的系统性变革。通过整合权威教材、前沿文献、典型教学案例等多源数据,运用自然语言处理与深度学习技术建立概念实体间的多维语义关联网络,开发可视化交互式知识图谱系统。该图谱将突破线性知识编排局限,实现遗传变异机制的立体化呈现,形成“基础概念-分子机制-表型效应-应用实例”的四维知识网络,为教学内容结构化重组提供底层支撑。

AI驱动的个性化学习路径

余建波教授展示的“自适应组卷系统”和“学习画像”技术为遗传学差异化教学提供了解决方案。计划在课程中引入AI学情分析工具,通过预测试识别学生认知差异,动态推送学习资源。例如,对基础薄弱学生自动补充“减数分裂”动画演示,而对进阶学生则推荐“多基因遗传的统计分析方法”前沿论文,实现精准教学。

智能实验辅助

张宇燕教授关于“AI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边界”的讨论启发我设计“AI实验报告助手”。学生上传原始实验数据后,AI自动生成统计图表并标注异常值,但需学生自主分析原因,避免技术依赖。

过程性评价革新

翁恺教授警示“AI不是答案机而是思维催化剂”,据此设计“三阶段评价”:

课前:AI推送遗传案例,学生提交初步分析方案;

课中:小组辩论时,AI实时记录发言质量并推送反驳论据;

课后:基于DeepSeek的思维链技术报告逻辑性,如“您的结论未考虑外显率差异,建议补充家族史分析”。

总结:

五天的研修时光短暂却充实,浙江大学的智慧校园里处处涌动着教育创新的浪潮。这场人工智能专题培训,与其说是一次技术赋能的演练,不如说是教育初心的回归——在技术狂飙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质。未来,我将以此次研修为起点,努力成为遗传学教学改革的先行者:用AI重构知识网络,借数字激活创新思维,凭思政铸魂育人理念,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三农情怀的新时代生命科学人才贡献智慧力量。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