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英国短短的14天行程,感想很多,收获很大,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对英国的自然风光、社会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行为习惯等等,都有了一些粗略但直接的观察,对英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大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英国和我们的大学教育,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对比和思考。总体上,两国的教育体系差异很大,各有优势。从发展我国教育,特别是提升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提高个人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角度出发,英国大学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具体地,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
首先,英国大学教育理念是非常先进的。从大的体系上讲,英国高等学校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一个大学的根本,围绕培养目标,一个学校设置培养方案,针对培养方案中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设定考核指标,抓住每一个考核指标和考核环节,就完成了严格的过程管理。大学中的所有教学活动、所有活动的评价、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都是围绕培养目标设计的。
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可以看出英国各高校国际化程度很高,特别是国际著名大学,比如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培养“全球公民”等表述,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由于这些大学拥有非常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有很多的国际学生来到英国求学,对这些高校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资源;这些国际学生毕业后,反过来又扩大了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也就是国际学生和国际化的办学思维和培养目标是相互促进的。这就使这些大学一方面吸引了全球的优秀学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学文化。
第二,在各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大学本科一、二年级的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导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指导,特别是会帮助国际学生过语言关,帮助他们融入和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帮助他们客服心理问题。教学中帮助每个学生,包括行为能力受限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代表会定期与教师代表举行会谈,讨论对老师上课的意见,对这些意见老师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书面反馈。
除了帮助学生学习之外,大学老师最多的努力,都是在想办法使学生参与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在上课中体现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课堂上以各种形式让学生发挥主动,比如分组讨论、小组任务、学生报告、翻转课堂等等。这些在英国的课堂活动中都是很常规的做法。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提问题,上课的老师是需要反省自己的上课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现在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也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比如翻转课堂、布鲁姆教学法的实践等等,也提出教学活动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也在通过诸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样的活动,强制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落实,说明我们学校也已经注意推广普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个人感觉距离这些世界著名大学的差距还是很明显。这里面有客观的原因,一方面我们的课堂学生人数很多,少则60人,多的上百人,很难组织各种讨论等环节,另外学生从小学开始所熟悉和接收的课堂授课方法,使他们主观上也不愿意、客观上不善于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但另一方面也有教师主观投入和学校制度设计的问题。在英国,一个大学教授有一半的时间是用在教学上的,学生和老师的联系非常频繁,非常密切。老师每周要花很大一部分时间与自己指导的学生交谈讨论。在我们的大学中,目前这还不是能做到的。
第三点是学校管理制度完备,服务意识强。比如,在曼彻斯特大学,学院有专职老师负责教学材料、资料和各种文档的管理;学生对考试成绩有异议可以向管理人员提出申诉;学生如果因为缺勤,要扣除平时成绩的,教师也只需要向管理人员提出即可。这样一方面减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冲突,拉近师生距离;另一方面,教师不需要被日常的管理事务分散精力,只需要做好教学和科学研究等职责。
学校的各项制度设计中,都有反馈环节,形成一个闭环的系统;比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估,考试成绩等,都允许学生对评估结果和考试成绩提出异议,老师要对此作出应答,这就是对反馈结果再反馈。又如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是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一种反馈,评教的结果会告知老师,并且老师可以对此结果接受或者不接受,如果不接受,可以提出申诉和抗辩。这又是一层反馈。在我们的学生评教系统中,没有对评价结果的反馈,也就没有对制度的修订和改进,是不够好的。
第四点,大学本科教学的过程管理非常细致,非常严格,而且各个环节都有细化的考核指标,保证学生每项具体学习任务能落实;教师对教学过程设计非常具体,每一门课都要在学期前做好一个非常详细的HandBook,这个HandBook规定了这个学期内课程的详细进度、考核方式、各项学习任务、课程报告等等,一旦写好就不会再更改。学生可以在学期开始就了解这些内容。
学生的分组讨论、小组任务、实习报告等都有具体的评分。课程考试的试题,学期开始前就准备好,先由同事互评,检查试题的难度、命题是否有疏漏,再从校外请三个专家评阅试卷。考完试之后,每份卷子要由两名教师分别评阅一遍,再打出成绩;最后还要由校外的三个专家评审。对考试成绩要进行讨论。学生对考试成绩有异议的,可以提出申诉,教师必须在两周内做出应答。
考试题都是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能不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有条理地、合理地逻辑清晰的分析问题,重点考查知识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考查学生能不能都得到一个“唯一正确”的结果。这一点跟我们的差异很大。也是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的。
第五,教学信息化程度极高。在曼彻斯特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个BlackBoard的系统,有点类似于我们的本科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的综合体,但功能更强大。老师所有上课的课件、参考资料、教学视频、课后作业、实践任务、试题、课后指导、答疑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学生的作业提交、课程报告、小组互评、学分查询、选课上课也都在这个系统上进行;借助先进而强大的在线系统,使学生的学习更灵活,可以自主的安排一些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相比较而言,我们的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还是很有限,还没有看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平台提高本科教学效率的案例。
第六,对教师的评价,客观公允。而且对评价有反馈,有调查。英国的大学对老师的岗位职责有明确的要求,对老师的考核就是严格按照岗位职责进行的。通常是四项,首先是教学工作量,第二是科研,第三是参与学院和学校的管理方面的贡献,第四是社会服务,对社会的贡献,比如科普活动、公开讲学等等。这四个方面各占25%,也就是说一个教师这四方面的职责是同等重要的。反观我们的情况,重科研轻教学是普遍的情况。我们现在讲四个回归,“以本为本”,是要慢慢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状,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一点,英国的大学教育之所以很成功,有很多世界顶级名校,这与他们整个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我们参观了曼彻斯特城市大学(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MMU),MMU的一个特色是为全英国培养中小学老师,也就是教年轻人怎样去教学。我就发现英国的中小学教育中,非常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非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即使这些观点和看法是非常荒唐的,但也完全能得到大家的尊重。这样一种环境下,每个小孩子都会表现的很自信,能够很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始终要求每个学生能做出那个唯一正确的答案,一旦有不同的“错误”想法,就会立即被纠正。这样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方式就好像是同一个模子做出来的,没有差异。这样的学生到了大学,突然要求“创新”,就比较困难了。如果是我们是在“求同”,英国的教育就是在“求异”,或者至少是“尊异”,对不同的意见都给予包容和尊重,这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路在一起碰撞时,很可能就产生创新了。所以个人觉得,中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这样的问题,不是单靠大学教育就能很好的解决的。而是应该对整个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
当然,他们的教育方法也并非完美。中国学生的勤奋也比英国学生要强很多。我们还是要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吸收和借鉴西方大学中的优秀的教育理念、先进的制度设计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提升我们的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