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薛宏春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薛宏春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18     浏览次数:

  

2025年6月23日至27日,我参加了学校在浙江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专题培训班”。为期五天的深度学习、前沿讲座与沉浸式现场教学,不仅让我系统性地掌握了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最新应用动态与实践路径,更在思想深处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本质与未来的深刻震撼。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近距离观察与思考,两校在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运行机制与执行力方面的显著差异,清晰可辨,发人深省。现将学习体会与思考汇报如下:

一、“把事情做好”与“把事情做完”

浙大之行,最强烈的感受是其对教育“质效”而非“任务量”的极致追求,深刻诠释了“做好”教育的底层逻辑,而非满足于“做完”。

一是目标导向差异,从“完成任务”到“解决问题”。浙大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时,核心目标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而非简单执行采购或建设任务。李艳教授在“智慧教育环境构建”讲座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信息技术必须服务于教学本质的重构,而非设备的堆砌。”其紫金港校区智慧教室的建设典范,正是围绕“互动生成式学习”这一核心理念,对物理空间、教学流程、互动模式乃至评价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构,技术成为支撑新教学范式的“使能者”而非主角。

二是技术应用深度,从“基础操作”到“深度适配与创新”。金小刚教授在“AI教育工具实操应用”课程中展示的GPT模型二次开发案例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并非满足于使用通用AI工具,而是基于具体学科的教学场景、知识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深度的定制化开发与再创新。反观当前不少高校,AI工具的应用往往停留在基础操作层面,缺乏这种“深度适配场景再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技术应用的潜力远未释放。

三是成果评价标准,从“有无应用”到“价值创造”。翁恺教授关于“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观点振聋发聩:“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通过AI创造出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增量。”浙大评价AI教育应用的成效,核心是看它是否带来了教学效果的实质性提升、学习体验的深度优化或教育公平的有效促进。这种对“价值增量”的执着追求,正是“把事情做好”而非“做完”的底层逻辑和终极评判标准。

二、“超前谋划”与“临时应对”

浙大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领域的布局,展现出的前瞻性与系统性令人震撼,其“超前十年”的战略眼光是核心驱动力。

一是顶层设计先行,系统规划“AI+X”融合生态。翟雪松研究员详细解读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赋能“四新”建设》规划(已于2022年实现全校覆盖)极具启发性。其精心设计的“AI+X”课程图谱,并非孤立课程拼凑,而是体现了跨学科知识深度融合的系统性顶层设计,旨在培养具备AI素养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这种早布局、早规划的战略定力,确保了资源投入的高效性和方向性。

二是基础设施超前,算力投入的前瞻性布局。参观紫金港校区高性能算力中心(峰值算力50PFlops)时,工作人员坦言:“2018年筹建时,面对巨大投入,内部不乏‘资源过剩’的质疑声。然而,时至今日,中心日均负载率已达92%,成为支撑全校AI教学与科研不可或缺的‘数字底座’。”这充分证明了其超前投入的战略远见,为后续爆发式增长的AI应用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风险预判机制,伦理规范与技术发展同步。张宇燕高工在讲授“AI学术写作边界与伦理”课程的同时,同步发布了《浙江大学AI学术伦理规范白皮书》。这体现了浙大对技术应用潜在风险的敏锐洞察和制度化的主动防范,将伦理规范建设与技术发展同步推进,为技术的健康发展建立了制度化的“防火墙”,避免了“先发展、后治理”的被动局面。

三、“工作协同”与“互相推诿”

浙大展现出的“全校一盘棋”高效协同机制,是此行感受到的最大震撼之一,有效打破了部门壁垒和学科孤岛。

一是跨部门熔断机制,技术可行性与教学有效性的双重认证。信息技术中心与教务处实行常态化“联合办公”。任何重大的课程改革或信息化教学项目方案,必须经过技术可行性论证(信息技术中心)和教学有效性评估(教务处)的“双认证”才能立项实施。这种机制从源头确保了项目的可落地性和教育价值,避免了技术与教学“两张皮”。

二是学科交叉实体化,常驻协作,成果直达应用端。余建波教授主持的“DeepSeek教学应用创新实验室”是学科交叉实体化的典范。该实验室由计算机科学、教育学、设计学等多个学院的教师常驻协作,聚焦AI教育应用的前沿探索。其研发成果能够通过机制化通道快速转化为实际教学应用,实现了从研发到应用的“直通车”。

三是权责响应革命,部门联动,以小时计的效率。学校在教室改造过程中,遇到建筑设计与教学要求出现冲突的问题,相关部门之间迅速沟通解决,响应速度以“小时”计,这种围绕核心目标、打破常规流程、高效联动的“权责响应革命”,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活力,是执行力最生动的体现。

四、如何将培训成果转化为西农实践

对标浙大经验,反思我校实际,差距不仅在于技术应用层面,更在于理念、机制和执行力。作为教务处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未来工作的核心在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攻坚:

(一)理念升维,启动全校“AI教育认知革命”

一是思想大讨论与宣言,立即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聚焦“AI时代的教育本质与西农使命”,凝聚共识。发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AI教育宣言》,明确我校AI赋能教育的愿景、目标与原则。二是激励机制牵引,改革现有教学评价与奖励体系,重点表彰和奖励那些运用AI技术有效破解我校农科、林科、生命科学等领域长期存在的教学难题的突出案例,树立标杆,引导方向。三是“技术双语”能力培养,构建“技术双语”师资培养体系。落实“传统与现代课程交替”的教师发展模式,在提升教师AI应用能力的同时,强化其人文素养和教育伦理意识,确保技术应用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二)组织再造,构建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实体平台

一是整合职能,成立“课程创新中心”。建议合并教务处内部科室,或联合相关学院力量,成立实体化运行的“课程创新中心”。该中心核心职能是统筹全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AI融合课程开发、资源建设与质量评估,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引擎”。二是试点“项目制教研室”,打破传统按学科划分的教研室壁垒,围绕“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智能装备与农业机器人”、“食品大数据与安全”等具有我校特色和战略意义的方向,试点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项目制教研室”。推行扁平化管理,赋予负责人充分的资源调配权和考核权,聚焦解决实际问题,产出融合创新成果。三是打造“农科AI导师库”,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骨干作为校外导师或课程共建者,深度参与相关课程设计、案例开发和实践教学,将产业前沿需求和技术实践直接融入课堂。

(三)特色突围,打造“智慧农业+”教育创新高地

一是建设“智慧农业教育创新实验室”,参考浙大“四课堂融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理念,高起点规划建设我校“智慧农业教育创新实验室”,成为集教学、实验、研发、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二是开发“AI+农科”特色课程模块,系统规划并开发具有西农烙印的“AI+农科”课程模块体系。三是强化实践与场景化教学:依托杨凌农科城优势,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将“智慧农业教育创新实验室”的模拟场景与校外真实的智慧农场、农业产业园等实践基地紧密结合,构建“虚实结合、软硬兼施”的场景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真本领。

吴彦教授在开班首讲中的箴言——“当我们讨论人工智能时,本质是在定义教育的未来人格”——始终萦绕耳畔。此次浙大之行,是一次技术的洗礼,更是一场理念的重塑。我深刻认识到,技术层面的差距或许可以通过加大投入、引进人才在短期内快速弥合,但教育理念的先进性、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协同执行的高效性以及文化氛围的包容性,这些深层次的差距,才是决定AI赋能教育成败的根本挑战。

作为教务处的一员,我将以此次学习为新的起点,将所见、所学、所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把事情做好”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地践行“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设计理念,不满足于流程的完成,追求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以“超前十年”的战略眼光,积极参与并推动学校层面的AI教育发展规划与课程图谱的制定与落实,为未来播种,为长远筑基。以“全校协同”的系统思维,主动沟通,积极协调,努力打破部门墙、学科壁垒,推动构建人机共生、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

唯有将“求是创新”的精神内核,深深融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沃土,方能让人工智能真正从概念走向实践,从工具升华为动能,成为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强农兴国”战略的“新质生产力”。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在这片充满希望的西北大地上,用智慧和汗水,共同谱写人工智能时代农业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