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厦门大学研修心得】石伟琦厦门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厦门大学研修心得】石伟琦厦门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10-25     浏览次数:

  

在教育的长河中,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自我更新的机会。6月30日至7月4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我校教学发展中心与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教学学术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本次研修班以青年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教育新发展理念”、“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的提炼”等关键议题。这次研修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在厦大集中学习期间,通过深入探讨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及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我对如何将工具融入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邬大光教授在讨论教育时,将世上的书分为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两种,两者之间蕴含着做学问与做人、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任何一位老师都会给学生留下有字之书,而无字之书的存留是对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应通过自己的行为和生活实践来影响学生,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是在人与人(尤其是年长者与年轻一代)的交往中,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分享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将传统交给年轻人,是他们在其中成长,舒展自由的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使人在一切现存的文化滋养中走向本源、真实与根基。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成长。”雅斯贝尔斯所言的“将传统交给年轻人”,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更是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智慧的深刻内化。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率先垂范,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学生立志为祖国奉献为人民奉献的引路人。

二、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大变革力量,为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研修班中的案例和研讨让我深刻理解到,AI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也使得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水平和成绩表现,AI能够为每位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路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除了个性化教学,人工智能结合元宇宙、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这些技术能够将学生带入一个三维的、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使得抽象概念具象化,复杂过程可视化,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降,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其次,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也是AI在教育中应用时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习数据需要得到妥善保护,避免被不当使用或泄露。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教育的任务——立德树人、启迪智慧,始终不变。技术永远只是手段,它不能取代教师的引导、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教育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深刻互动,在于激发个体的内在潜能和创造力。作为高校教师,我们需要审慎地评估和利用AI技术,确保它能够真正促进教育的发展,而不是成为阻碍。

三、系统提炼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的提炼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里程碑,更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催化剂。林亚男教授的报告《从教改立项到教学成果》,让我认识到,从教学改革项目的策划到课程建设,再到教学成果的实现,每一步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实践。这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更是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薛成龙主讲《教学成果的培育与凝炼、申报》让我受益匪浅。教学成果的提炼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要在课堂之外下足功夫。薛成龙副主任的讲授深刻阐释了如何系统地培育、积累、组织和总结教学成果,提供了一整套实用的方法论。这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更是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和完善。

对教师而言,每一次的教学实践都是积累经验的宝贵机会,我们需要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记录、分析和整理,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学成果的凝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要善于在常规教学中发现不寻常之处,将这些创新点发展成为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总结和申报教学成果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表达。这不仅是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全面回顾,也是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深入阐述。

因此,我们应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学生的新需求,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实现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教育是终生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次学习和反思都是前进的步伐。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我将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教书育人使命,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新技术,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要对教师发展中心致以最诚挚的感谢,谢谢为我们提供这么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谢谢!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