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至8月10日,我们一行18位教师参加了牛津大学的PDI(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学习项目,这是一次难得的沉浸式体验世界顶尖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宝贵经历。在有限的十几天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牛津大学核心的教学方式--导师制及个性化教学;学习了优质教学内容和设计的原则、教学中的反思性实践以及教育心理学及其应用等内容,也参加了三次有关教学能力提升的工作坊活动。给我印象较深的是牛津的导师制(Tutorial System)以及高效互动的工作坊(Workshop)模式。以下将从这两大核心维度出发,对这次学习进行总结。
一、牛津导师制的核心特征与启示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Tutorial System)始于14世纪新学院的付薪导师实践,19世纪考试制度改革推动其专业化,从“生活监督”转向“学术批判”,成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其核心特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导师制强调的是高度个性化与深度互动。导师制核心是“一对一”或“极小规模”(2-4人)的深度研讨。学生入学后匹配专属导师,每周进行1-2小时一对一或小组(2-4人)会谈,围绕预设论文展开深度辩论;导师根据学生兴趣与能力定制书单及论文题目,要求学生周均完成一篇学术论文。
2.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主动学习,学生是研讨的主角。课前需要大量阅读、思考、准备问题或论文初稿。课堂是质疑、辩论、深化理解的场所,而非被动接受。导师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连续提问挑战学生逻辑,引导学生自我修正观点。
3.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能力为核心。教学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训练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论证、如何质疑、如何构建自己的观点。鼓励挑战既有观点(包括导师的)。
4.过程性评价与即时反馈。讨论本身就是评价过程。导师通过提问、追问、点评,即时反馈学生的理解深度、论证逻辑和表达能力。导师对论文批改也极其细致,注重论证过程。
5.平等开放的学术氛围。师生关系更接近学术伙伴。鼓励自由表达,尊重不同观点(在学术探讨框架内),营造安全、积极的思辨环境。
6.深度阅读与写作驱动。高质量的研讨建立在学生扎实的、批判性的阅读基础上,并通过写作(论文、短评、问题提纲)来梳理和深化思考。
从牛津大学导师制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牛津导师制与我们传统授课模式对比有明显的不同。从师生互动维度来看,导师制的做法是每周高频深度对话,而传统大班授课的做法是低频单向讲授;从学习产出的维度来看,牛津导师制是批判性论文+即时辩论,传统大班授课是标准化考试;从能力侧重维度来看,导师制强调独立思考与逻辑表达,传统大班课强调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从个性化程度维度来看,牛津导师制注重因材施教定制路径,传统大班课则是统一进度同步教学。
在导师制框架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激发和调动,学习模式呈现鲜明特征:
一是高强度学术训练:为准备单次导师课,学生平均投入12小时以上:2天查阅文献、3天构建论点并撰写论文。一名文科生坦言:“每周提交论文前夜的彻夜修改,是智力成长的痛苦催化剂”。
二是主动学习文化:学生需自主筛选海量书单中的核心文献,学生从“被动倾听者”转向“观点辩护者”。从初期参与讨论的焦虑(70%学生承认)逐渐转化为“学术自信的爆发”。
三是环境赋能自主学习:学院建筑营造沉浸氛围:例如英语系教学楼强制静默,基督学院花园成为露天研讨场。“分块学习法”普及:将庞杂课题拆解为每日2小时专题模块,辅以间隔复习提升留存率。
作为思政课教师,牛津导师制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并引发了我深度的思考。众所周知,思政课因其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和价值引领的特殊性,更需要激发学生内在认同和深度思考。牛津导师制的精髓,给我们带来了以下方面的深刻启示:
1.从“满堂灌”转向“引导深度对话”。牛津大学导师制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减少单向知识输出,设计能引发深度思考的核心问题链。教学中我们应在讲授关键理论、重要事件、价值观念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抛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基于阅读材料和现实观察进行讨论、辩论。教师角色是“主持人”和“思维引导者”,适时介入、追问、澄清、提升。
2.重视“小单元”研讨与个性化关注。牛津大学导师制给我们的启示是大规模课堂难以实现深度互动和个性化指导,我们的教学首先要“化整为零”,在保持大班理论讲授优势的基础上,必须配套小班(或小组)研讨课。这是引入“导师制”元素的关键环节。其次明确目标:小班研讨聚焦于深化理解、应用理论、辨析疑难、价值澄清。设计具体、有深度的研讨主题和阅读材料包。最后是教师角色转变:在小班研讨中,教师应努力扮演“导师”角色:倾听、提问、引导讨论方向、鼓励不同观点交锋、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质量、提供个性化反馈。
3.在正确方向引导下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思政课不是要消除思考,而是要引导科学、辩证、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思考。教学中应做到不回避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对理论的疑问、对现实的困惑、对不同观点的看法。聚焦“如何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背后的逻辑、论据的有效性和价值观的根源,教会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辨析、批判错误思潮,构建自己的理性认知和价值判断。强调“论证”比“结论”更重要(但结论需符合正确导向)。 设计思辨性题目: 研讨题目应避免简单是非题,多设计“为什么”、“如何看待”、“比较分析”、“如何评价”等类型。
4.过程性评价的权重与质量。牛津大学导师制给我们的启示是单一的期末考核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理解深度和思维水平。因此我们要改革考核方式,首先要进行多元评价,大幅增加课堂参与(发言质量、提问深度)、小班研讨表现、读书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小论文、阶段性反思等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其次要注重即时反馈。即在小班研讨和作业批改中,提供具体、建设性的反馈,指出优点、不足和改进方向,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论证逻辑。最后是写作驱动,即增加短篇、聚焦的写作任务(如针对某个理论观点的评论、对某个社会现象的马克思主义分析),这是深化思考和检验理解的有效手段。
5.营造安全、尊重、鼓励表达的课堂氛围。牛津大学导师制给我们的启示:学生只有在感到安全、被尊重的环境中,才敢于表达真实想法(包括困惑和不同看法),这是深度教学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课堂讨论的基本规则(如尊重他人、理性表达、对事不对人)。教师以开放、包容、理性的态度对待所有提问和观点(即使是不成熟的或错误的),通过引导而非压制来澄清认识。允许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犯错”,重点在于引导其发现错误原因并走向正确理解。
6.对教师自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牛津大学导师制给我们的启示: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敏捷的思维、高超的引导技巧、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力和大量的时间投入(准备研讨、批改作业、个性化指导)。因此,教师自身必须不断深化理论修养,关注学术前沿和社会现实。研究如何设计有效研讨题、如何引导讨论、如何评价思辨能力。当然,学校层面需要提供相应支持,如控制班级规模、配备助教、认可教学投入等。
二、牛津工作坊的特征及其启示与思考
PDI项目中的工作坊是另一大亮点,它超越了传统培训的“讲授-接受”模式,是基于问题解决、技能实践和集体智慧激发的动态学习空间。
1. 核心特征与设计精妙。高度互动与实践导向:工作坊绝非讲座的翻版。例如,在“课程设计与创新”工作坊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真实教学中的问题,运用提供的设计思维工具,快速构思、设计、测试并迭代解决方案。整个过程动手动脑,紧张高效。
2.结构化流程与专业引导。优秀的工作坊有着清晰的设计框架:破冰建立安全氛围->明确目标与挑战->引入核心工具/方法->小组协作实践->成果展示与反馈->反思总结。引导者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精通流程设计、时间管理、激发讨论、处理分歧,确保每个环节流畅有效且目标聚焦。
3.多元化方法与工具赋能。工作坊运用了丰富的方法,如: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快速原型、同行评议等。每种工具都服务于特定的学习目标(如激发创意、深化讨论、实践技能、获取反馈)。
4.安全、开放、平等的学习共同体。强调尊重、倾听、贡献价值。引导者会刻意营造“心理安全”的环境,鼓励“没有坏点子”的初期发散,并通过结构化流程确保每个人的声音被听见。在“跨文化沟通”工作坊中,通过精心设计的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我们得以在安全环境中体验文化冲突并学习应对策略,效果远超理论讲授。
通过参与工作坊的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启示与思考。
一是“做中学”与“教中学”的威力。工作坊证明了主动参与、实践应用和即时反馈是成人学习最高效的方式。知识在运用中被真正内化和掌握。
二是集体智慧的价值最大化。它高效地汇集了不同背景参与者的经验与视角,通过结构化协作,往往能催生超越个体的创新解决方案。这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有力途径。
三是引导技能的专业性。成功的工作坊依赖于专业的引导者,这本身是一项需要系统学习和实践的核心能力。引导者关注过程而非内容本身,是推动团队有效协作的“隐形引擎”。
那么,在我们的工作中,是否也可以运用工作坊这种形式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会议、教研活动中广泛应用工作坊模式,替代低效的“传达式”会议。例如,围绕“如何设计一门金课”、“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等主题开展。学生培养方面:将工作坊引入课堂、学生活动(如创新创业训练营、领导力发展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协作、问题解决、沟通表达等核心素养。工作坊的应用需要我们要认识到引导技能的重要性,投入资源培养一批掌握工作坊设计、流程引导、工具运用的骨干教师或教学发展人员。同时要精心设计与目标聚焦,避免流于形式。每一次工作坊必须有清晰、具体、可达成的学习目标,并据此设计严谨的流程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充分的准备(包括物料、空间、分组)是成功的基础。此外,还要融合技术:利用在线协作工具(Miro, Jamboard, 腾讯文档等)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工作坊,扩大参与范围,记录过程性成果。
在PDI项目中,导师制与工作坊并非割裂,而是形成了有机互补的生态系统:
1.工作坊为导师制奠基。工作坊传授的学术技能(如批判性阅读、论文写作规范、学术演讲)、研究工具或特定主题知识,为学生参与高质量的导师对话奠定了能力基础。
2.导师制深化工作坊所得。在工作坊中产生的想法、遇到的困惑、初步的成果,可以带到导师课上进行更个性化、更深入的探讨、验证和精炼。导师能提供工作坊群体环境中无法给予的针对性指导。
3.共同营造探究文化。两者都强调主动学习、批判质疑、勇于表达、尊重理性论证,共同塑造了牛津浓厚的学术探究氛围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气质。
三、学习总结与教学改进的方向
牛津PDI之旅,是一次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叩问与启迪。导师制展现了深度个性化思考的魔力,工作坊则彰显了协作式知识建构的力量。二者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赋能个体成为独立、批判、创新的思想者和行动者。
基于这次学习的收获,在以后教学改革中,我将主动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1.教学实践层面
深化课程改革。在课程中,增加基于问题的研讨环节,尝试“微缩版”导师体验(如设立定期的、小范围的深度研究讨论时间)。
推广工作坊模式。在教研室内部,积极倡导并实践工作坊模式开展教研活动、课程设计研讨、教学问题攻关。学习并应用基础引导技术。
强化过程反馈。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研讨表现、平时作业(尤其是体现思考深度的写作)的分值比例。 制定清晰的评价标准:对研讨参与、读书报告、小论文等,制定可操作的评分细则,重点关注理解深度、论证逻辑、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每次重要参与和作业都给予及时、具体的书面或口头反馈。
教学方法创新。 精细化设计研讨:每次研讨有明确主题、核心问题、必读/选读材料、预期产出(如发言提纲、关键论点)。除讨论外,可引入角色扮演(模拟历史情境/价值冲突)、结构化辩论、案例分析汇报、短篇写作与互评等。 善用技术工具: 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课前预习测验、观点收集、匿名提问,提高课堂效率,为深度研讨腾出时间。
2.教师发展层面
分享与倡导。将牛津所学理念、案例、工具,通过院内报告、分享会、撰写文章等方式,传递给更多同事,引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建议并参与设计以工作坊为主导的教师发展项目(如“如何有效引导课堂讨论”、“设计思维在教学创新中的应用”),提升培训实效。
探索支持机制。探讨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为教师实践小班研讨、提供深度个性化指导创造更多可能性(如政策倾斜、技术支持、工作量认定)。
3. 个人专业发展层面
持续学习引导技能。系统学习专业引导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并进行刻意练习。深化对“学习科学”的理解,进一步研读相关理论,理解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为教学创新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践行反思性实践。持续反思自身教学,勇于尝试新方法,收集学生反馈,不断迭代优化。
牛津的导师制与工作坊,如同双璧,照亮了通往卓越教育的路径。其精髓不在于形式的简单模仿,而在于深刻领悟其“以学生为中心、激发深度思考与主动建构”的内核。将其精髓融入本土教育实践,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转化,这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唯有如此,方能在传承、借鉴学习与创新中,培育出更多能独立思考、勇于创新、面向未来的栋梁之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