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外归来话感受】闫仙慧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海外归来话感受】闫仙慧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10-31     浏览次数:

  

2024年8月11日到24日,我有幸参加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精心组织的海外研修项目,赴英国牛津大学这座孕育了无数智慧与梦想的知识殿堂,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研修。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学术与文化的深度交流,更是一场关于教育与社会的深刻探索。以下,我将详细阐述此次研修的学习收获与个人感悟。

1.牛津大学导师制

牛津大学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是其独有的教学模式,也是牛津本科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环节。其主要特点是个性化学习和小班教学,通常每位学生会被分配一位或几位导师,并定期会面。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确保导师对学生个体情况的深入了解,从而进行因材施教。导师会根据学生的学术兴趣、知识水平和能力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牛津大学的导师通常由学校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担任,他们通常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院会根据学生的学术兴趣和专业方向,为他们分配合适的导师。在课程安排方面,通常每个学年是三个学期,每个学期有八周,每周会面时间每个学院之间会有弹性安排,一般是每次1-1.5小时。课前学生会收到导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并且会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题目和书目选择,学生会在导师的安排下进行深度学习,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撰写读书笔记和批判性观点。在导师课上,导师会就特定的主题发起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换。导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具体的课程安排会根据导师及课程专业方向略有调整,同时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特长,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课程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测试的方式作为评估手段,导师将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包括书面报告,课上参与度以及学术论文等。这些评估结果将作为学生学术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导师还会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术水平。

牛津大学导师制是面向各学段学生的一项个性化教育措施。特别是对于本科生而言,这不仅确保了基于个人兴趣和专长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牛津大学教学启发

作为一名来自我校以教学为主的学院---语言文化学院的一线教师,自2008年入校以来,一直坚持寻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路径,以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我校的各类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最大化教学成效,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开放的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因此对于本次研修班的教学法模块我印象特别深刻。

首先是在An Over view of Pedagogical Approaches课程上,来自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Liz Browne博士详细讲述了21世纪与20世纪的教育发展对比分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学习的态势已经从被动转为主动,在培训课上,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分享的方式,共同完成了历年来创新教育报告中对下个阶段教育发展的预测和新教学理念的学习。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终身学习和全球视野的培养。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学习体验,比如通过智能推荐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等。其次是在访问布鲁克斯大学时的研讨中谈到的Hidden Curriculum,与我们目前高校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让人难忘的是,当前国际教育界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认知,似乎仍被局限在我们早期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框架内,以及过分依赖终结性评价测试作为学习成效的单一评估手段。这种认知偏差,不仅忽略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内正发生的深刻变革,也未能充分反映中国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首先以我校为例,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我校的创新实验学院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书院制的管理方面获得了累累硕果。在教学方面,我们引入了知识图谱、合作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成功打破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束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果的全面评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高度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我校教学发展中心通过举办各类教学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所以综合来看,其实我们早已经构建了”以学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学生-学科”联动发展的和谐教育生态。

3.英国社会文化

在2012年,我曾经由我国教育部汉办外派至英国伦敦大学的孔子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推广等工作。并在2014年的8月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结束了为期两年的任期。在英国短短两周的旅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两国在生活水平上的鲜明对比,尤其是在经济发展速度与生活方式的革新上。首先,在生活水平方面,与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相比,英国进步的步伐显得相对缓慢。

当我们享受着国内由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物资极大丰富时,英国的商店货架上同样琳琅满目,但那种由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驱动的市场活力,在英国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并不如国内那般强烈。在中国,新兴科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移动支付的普及,几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从街边小吃到大型商场,甚至是小到路边的水果摊,都能轻松实现无现金交易,这种便捷性极大地提升了生活的效率与舒适度。而在英国,虽然信用卡和借记卡的使用非常普遍,但移动支付(如Apple Pay、Google Pay等)的普及程度和使用频率仍不及国内,尤其是在一些小型商户或传统市场中,现金支付仍然是主流。

此次牛津大学“教学设计与实施”研修班的学习,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牛津独特的导师制及其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深远影响,还激发了我对教学模式创新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中英两国在教育理念、技术应用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我更加坚定了在国内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与改革的决心。未来,我将把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努力构建更加开放、多元、高效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同时,我也期待能有机会再次走出国门,与更多国际同行交流学习,共同推动全球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