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于2024年8月11日—8月24日参加我校教学发展中心组织的赴英国牛津大学的研修学习活动。此次研修学习是牛津大学Oxford Prospects Programmes“牛津展望项目”针对高校骨干教师开展的Pedagogic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教学设计与实施研修。研修班的课程内容覆盖了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发展、教学辅助技术、课堂参与及互动等多个重要领域,内容包括牛津独特的导师制对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的贡献,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教育的可持续性与社会责任,牛津大学如何通过灵活和包容性教学方法来提升教育质量等议题,这些议题不仅涵盖了教育的多个维度,也反映了牛津大学在教育领域的前沿探索和实践。研修期间,我积极参与各项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聆听讲座、参与讨论、小组汇报、体验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牛津大学先进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
在此次研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牛津大学导师制和其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方面的实践举措。
牛津大学“导师制”这一概念源于苏格拉底问答法,是教师对小团体的学生实施的极具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导师制代替常规班级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包含培养理念、课程内容、组织管理、考核评价等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制度。导师制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具有浓厚的学术精神。通常导师制辅导课程有3-4位学生,倾向于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学生的学术成长与能力训练,取代了常规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度。导师会给予学生细致的点拔与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习得深究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广博的学科背景下审视问题的能力,实现师生之间观点的碰撞与新想法的生成。导师制至今已有7个世纪的历史,一直是“镶嵌在牛津大学皇冠上的一颗耀眼宝石”。
牛津大学导师制始终在全球保持着很高的地位,对我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前提开展个性化指导
牛津大学导师制在于对个体的关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与牛津大学不同,我们不可能做到像牛津大学那样将本科生招生数量控制在小范围以内,因此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比如导师指导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定期的个别指导和集体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需求,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支持。导师可以对小组学生进行定期指导,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学习与科研潜力,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计划和研究项目。
以教学为载体引入科学研究
牛津大学导师制是一种刚性的固定交流机制,每周固定见面1-2次。我校导师制的实施也可不单以班级教学为核心进行,而是教学和科研并举。文科生可以参与到导师课题项目中,理科生可以参与导师课题实验中,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参与实际操作和研究过程,师生之间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潜力得以发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主要途径
导师通过指导实验、实习、科创、创业创新、学科竞赛等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从基础实验到综合实验,再到探究型和设计型实验,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项目和研究,促进学生在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如通过竞赛、发表研究成果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和实践活动。此外,鼓励指导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拓宽国际视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和实践挑战。
通过以上举措,本科导师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导师制在保持其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革,为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此外,通过聆听讲座和与牛津大学教授的交流,我了解到牛津大学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方面已开展的实践举措包括:
设立AI教学和学习探索基金:牛津大学设立了AI教学和学习探索基金,旨在支持探索AI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项目。这些项目旨在探索和推广AI在教学、学习和学术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并确保AI的使用符合伦理和学术规范。基金支持的项目包括创建聊天机器人、个性化课程内容工具、使用生成性AI提供学生反馈等。
2. 提供AI工具的支持和指导:牛津大学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了关于如何使用生成性AI工具的支持和指导。这包括如何安全地使用这些工具、如何将AI工具用于教学以及如何避免抄袭等问题。
3. 发布了 AI和学术实践:牛津大学发布了关于AI工具在学术实践中的应用的报告,探讨了AI在学术实践中的应用,并提供了超越ChatGPT等工具的AI应用概述。
4.成立了AI和机器学习能力中心:牛津大学成立了AI和机器学习能力中心,提供员工培训、咨询和技术支持,帮助员工理解和部署AI/ML方法,并提供对商业AI平台的访问。
5.提供AI教育和教学资源:牛津大学提供了一系列的AI教育和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想法、学生学习建议、安全性评估和相关报告,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AI工具。
6.鼓励跨学科合作:牛津大学的AI教学和学习探索基金鼓励跨学科合作,通过项目团队的合作来探索AI在不同学科和教学环境中的潜在应用。
7.遵循罗素集团原则:牛津大学采纳了罗素集团关于教育中使用生成性AI工具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支持学生和员工成为AI素养者、适应教学和评估以纳入AI的道德使用、确保学术严谨性和完整性得到维护等。
这些实践举措展示了牛津大学如何积极地将AI技术融入教学和学习中,同时确保其使用符合伦理和学术规范,为全球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国内高校在AI辅助教学方面也采取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例如清华大学致力于AI助教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开发了基于“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GLM”的AI助教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提供24小时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智能评估和反馈,辅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灵感的激发。这些AI助教系统已经在部分课程中投入使用,如“新城市科学”和“心智、个体与文化”等课程,通过自动知识点抽取和知识库辅助,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教学与学习体验:AI助教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建议和辅导,例如在“新城市科学”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与AI助教的互动获得项目设计的思路提示、流程设计和分析角度等,这样的个性化教学支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研究能力;利用AI提供智能评估与反馈服务:在“心智、个体与文化”课程中,AI助教系统不仅能生成写作评价标准,还能针对学生的写作给出具体评价,这样的智能评估和反馈机制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至关重要;探索AI赋能教学模式的创新:清华大学的教师们探索将AI从“工具”变为“伙伴”,创新教学范式。例如,罗三中教授鼓励学生设计人工智能程序,甚至尝试教人工智能学化学,这样的探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另外,清华大学通过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课程工作方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旨在通过智能助教、知识图谱等多元化教学场景,提升教与学效率与质量;此外,在《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报告》中,清华大学关注了人工智能伦理的核心关切和治理方式,提出了包括安全、透明、公平、个人数据保护、责任等在内的多个伦理维度,并探讨了算法伦理问题,为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伦理指导。
借鉴牛津大学、清华大学在AI辅助和赋能教学方面的实践与具体做法,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AI赋能教学与科研的能力尤为迫切,具体建议如下:
面向全校教师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与科研的系列常态化主题培训,聚焦AI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AI智慧课程建设,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等。建立教师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档案,追踪评价培训成效。丰富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广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研修模式;建立虚拟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专家学者的引领和辐射效应,带动和帮扶广大一线教师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开发人工智能与不同学科结合的课程和项目,以促进创新教学方法和学科融合;支持教师开发包含人工智能元素的新课程和教材,更新现有课程内容。鼓励教师开展AI赋能教学的教研项目与案例建设,给予政策与经费支持;为教师提供设立AI研究资金,支持教师开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开发新的教学工具和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激发教师个人学习与能力提升的热情与主动性。通过教学奖项、研究资助和晋升机会等方式,表彰和奖励在人工智能教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
此次赴牛津大学的交流研修项目不仅为我校教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国际教学与学术交流平台,也深化了我校与牛津大学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讲座、研讨、学术交流、文化体验等活动,不仅提升了自己教学学术素养和全球视野,更结识了牛津大学的知名教授、专家、博士生,以及重庆大学、西工大、山东大学等知名大学的优秀教师们,为未来的教学与学术研究拓展了思路与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