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我们来到素有“南方之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厦门大学,完成了为期一周的研修学习。虽然错过了凤凰花开的盛景,但依然被厦门大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校园美景滋养和震撼。有了南普陀寺的护佑和双子塔的加持,厦门大学独特魅力更加幽深长远。
本次培训主要围绕“教育新发展与教育新理念”、“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的提炼”等主题开展教学与研讨。由邬大光教授、李清彪教授、林亚楠教授、计国君教授、陈武元教授、李渊教授、洪学敏教授、薛成龙副主任、洪志忠副教授、郑红副教授等八位老师做了精彩的报告及讲授,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我将我的学习体会总结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1、通过邬大光教授和郑红副教授的讲解,第一次接受和理解了“教学学术”的正确含义。教学并不是简单教授教学内容,而是通过不断打磨如何将知识点真正有效的传授给学生,点燃学生正确并深入理解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教学是一门学位而不是简单的讲解。作为教师更应该把讲台当作舞台,具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学术能力,才能把课讲活、讲好。
2、通过李渊教授、林亚楠教授、计国君教授、洪学敏教授等老师的讲解,进一步感受到了未来课堂“数字化智能化”以不可阻挡而又洪水般的迅速涌进教学工作,作为教师其未来的角色将会发生重大转化。我们必须做好一切应对工作,既要改变思想理念顺应趋势,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才不会被这场重大的教学革命所淘汰。当然,我们也要关注数字化在我们专业课堂以及实践教学的环节过程的利与弊。我们将如何应对这一系列教育发展翻天覆地般革命,值得我们去思考,然后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和应对措施。AI技术的全面介入,文科类和基础课程将会首批受到重要冲击,不免心慌焦虑,不禁反问自己:我们做好准备了吗?我自己作为专业课老师又该怎样去做准备?未来的我们会不会失业?这些问题开始冲击我们的思想。
3、对于厦门大学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研讨。当听到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投入经费达到1个亿时,确实感到震惊。对于我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投入是多少,我们作为教师虽然不清楚,但是厦大的重视程度是肯定的。他们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培训体系,并且会对每个新入职教师进行个性化服务和指导,一次又一次磨课、模课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些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在听林亚楠教授在讲解他们教学团队的发展历程时深受启发,以老带新,传帮带的模式成就了每一位团队成员,每一位老师都是不断成长不断提升,用滚雪球的效应将他们的高等数学课程成功推向了全国甚至海外。这都是值得我们去研讨和学习。
4、协调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这是一个高校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每个学校对教学和科研的关注比例不尽相同,但是“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全国几乎一样,各大高校都把教学当做底线工作。这次培新讲授的老师中,大多都承担过大学行政职务,他们对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对实际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诟病剖析的也很深刻,也得到了台下老师们的赞同和认可。但是如何改变这些实际情况是需要时间和政策去调整。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努力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好科研并不是说非要牺牲教学才能做好,做好教学也并不是减少科研投入才能做好。作为高校教师做好教学是必须的,做好科研也是必须的,二者应该会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5、一个思想理念的转变。原来以为厦门大学来培训主要是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其实并不是。我觉得更多是教育理念的提高。最有感触的就是薛成龙教授在讲解教学成果申报的若干问题时,作为普通一线教师,一提到教学成果奖,大家都是觉得教学成果奖离我们太遥远。但是在听讲的过程中,我领悟了一个理念就是我们需要将科研方法转化成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影响需要高水平科研的引领。这个理念的引入很好地理解高校必须全力提高科研能力,从而培养更高层次的学生。正确理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友好的给学生增加压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未来发展学校所能赋予的能力上。这也让我恍然大悟,我成天喊叫“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我们只是在喊叫,我们真正理解学生需要什么?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抬头率不高?收了他们的手机他们就会抬头认真听讲了吗?学生的专业从业率为什么会那么低?归根到底,我更应该明白我们能给学生赋能多少?我们是否能点燃学生眼里的光?这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喊叫的。
总之,经过为期一周的学习,我感觉自己提升了很多。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是提升我们教师教育教能力的重要途径,希望学校能多给教师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没有一位老师不想成为好老师、没有一位老师不想把自己的课讲好。所以对于一线教师需要学校助力提升教师能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我们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