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经从理论探索阶段迈向广泛实践的新阶段,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深刻的机遇与挑战。2025年6月22日-6月28日,我有幸在学校教发中心的组织下参加浙江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专题研修班,来自不同学院和处室的58名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接受了培训,此次研修班旨在帮助我们紧跟时代步伐,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掌握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方法,探索AI赋能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径。这次研修不仅让我对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未来教育模式的无限遐想与憧憬,更启发了我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改革的思路。
在浙江大学研修期间,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吴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余建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艳等专家学者从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背景、AI工具在工作中的实操应用、AI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与实践、AI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边界、AI赋能专业建设和重构教学设计等角度,各位授课专家结合自身的实践探索和教学经验,深度解析了AI赋能教育教学的具体场景和实践路径,向我们传递了AI时代加速来临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如何认识AI、了解AI、使用AI,进而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同时,在讲述AI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同时,各位专家们也结合自身的授课经验,向我们讲述了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培养时代新人,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让我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如何通过技术赋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浙江大学研修期间,我们深入探讨了AI在教育领域的多个应用案例,这些案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AI技术的巨大潜力。在个性化学习方面,AI技术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水平、兴趣偏好等因素,为每个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AI可以精准定位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推荐适合的学习材料和练习题,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同时,AI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动态调整学习计划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在智能辅助教学方面,AI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智能备课系统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自动生成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虚拟实验平台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的概念和实验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课堂行为分析系统则能够实时记录和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教师提供及时的教学反馈,帮助他们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评估与反馈方面,AI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评估方式往往依赖于纸笔测试和教师的主观判断,存在评估周期长、反馈不及时等问题。而AI技术则能够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智能化评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快速准确地给出评估结果和反馈建议。这种评估方式不仅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及时发现知识盲点并调整学习策略。
然而,AI赋能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习数据是宝贵的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泄露和滥用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隐私保护措施,确保学生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和滥用。这包括建立完善的数据保护机制、加强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定期进行安全审计等措施。同时,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还涉及到技术伦理和法律责任问题,我们需要确保AI技术的使用符合教育伦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还需要关注AI技术的社会影响,确保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为此,我们需要加强技术伦理教育、建立伦理审查机制、推动技术应用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等措施,从而确保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人。
面对AI赋能教育的新要求,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建设尤为重要。AI技术的引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工智能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智能化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基于研修收获和个人思考,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将系统学习AI教育应用的相关知识,掌握常用智能教学工具的操作方法,包括参加线上课程、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论文、参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工作坊等;其次,我将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应用AI技术,从简单的智能作业批改开始,逐步扩展到个性化学习指导、智能辅助教学等方面。同时,我将积极参与学校AI赋能教育教学专业和课程建设项目,与同事分享研修心得和实践经验,共同探索AI赋能教育教学的有效路径。
展望未来,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通过这次研修,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和实践价值,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AI赋能教育的实践中,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人性化,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