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我有幸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代表教师,赴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参加“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育创新”专题培训。在为期一周的深度学习之旅中,从国家教育战略到AI前沿技术,从交叉学科应用到教学模式革新,一场场思想盛宴让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重塑教育理念与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驱动力。本心得将结合培训内容,重点阐述在生命科学教学与科研中融入AI技术的思考与实践路径。
一、思想铸魂:把握教育创新的时代航向(基于吴彦教授讲座)
吴彦教授从历史纵深解读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核心要求:教育必须服务于民族复兴伟业,培养担当大任的创新人才。讲座中三点启示尤为深刻: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的必要性:在生命科学课堂中,不仅要传授基因编辑、生物制药等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伦理、生命价值,将“解决人类健康与粮食安全”的专业使命融入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2.科技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引擎:习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这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主动拥抱AI等颠覆性技术,将其转化为育人资源与科研利器。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根本落脚点:所有教育改革与技术创新,最终指向学生的全面成长与能力跃升。AI赋能教育,本质是为学生创造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二、工具赋能:解锁AI在科研与教学中的实战能力(基于金小刚教授讲座)
金小刚教授的实操课,如一把钥匙打开了AI应用的大门。结合生命科学场景,以下工具价值凸显:
1.ChatGPT与DeepSeek R1:智能研究助理
文献综述加速:输入关键词如“microRNA早期癌症诊断 AI”,模型可快速梳理前沿进展、归纳研究方法,节省大量文献筛选时间。
实验方案优化:描述实验目标与条件限制,AI可建议优化步骤、潜在风险点(如“如何设计CRISPR筛选miRNA靶点的实验方案?”)。
代码辅助与调试:在生物信息分析中(如RNA-seq数据处理),AI可辅助编写Python/R脚本,解释复杂算法逻辑。
2.AIGC:重塑教学材料开发
个性化习题生成:依据学生知识水平,自动生成不同难度的遗传学计算题或分子机制分析题。
复杂流程可视化:输入“蛋白质折叠过程”,AI生成动态3D示意图或简化动画,使抽象概念直观可感。
虚拟实验场景构建:创建模拟PCR操作、显微镜观察的互动场景,弥补实体实验资源不足。
3.DeepSeek R1本地化部署的潜力: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探索在校内搭建专业领域微调模型,服务于特定生物研究项目(如作物抗病基因分析),提升研究效率与数据自主性。
三、学科共振:生命科学与AI碰撞的诺奖级火花(基于李卫旗教授讲座)
李卫旗教授以2024年三项诺奖为引,生动展现了AI与生命科学深度融合的辉煌图景,这与我从事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教学研究高度契合:
1.微观世界的“AI之眼”:精准医疗新纪元
MicroRNA与癌症早筛:AI算法可分析海量miRNA表达谱数据,识别极早期癌症的微弱信号,开发无创、高灵敏诊断工具。这为我在《肿瘤生物学》课程中引入“AI辅助诊断”案例提供了绝佳素材。
诺奖化学奖启示:蛋白质设计的革命:AlphaFold等工具实现了蛋白质结构“秒级预测”,彻底改变了酶工程、药物靶点设计的逻辑。在《酶学与生物催化》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利用AI工具预测酶突变位点对活性的影响,理解“计算驱动实验”的新范式。
2.诺奖物理学奖的底层支撑:神经网络与生物智能模拟:人工神经网络(ANN)的灵感本就源于生物神经元。在《生物信息学》课程中,可结合ANN原理,讲解AI如何学习复杂的生物调控网络(如基因表达调控),架起理论与应用的桥梁。
3.研究方向的启示:培训激发我思考将AI应用于本校特色领域,如利用机器学习预测作物病虫害发生模型,或基于AI图像识别开发田间病害快速诊断移动端应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四、伦理与边界:驾驭AI双刃剑(基于张宇燕教授讲座)
张宇燕教授对AI学术应用的深刻洞见,为狂热的技术应用注入冷静剂:
1.“下限提升”与“上限拉大”的悖论:AI可快速完成文献格式整理、基础数据分析(如柱状图绘制),使研究者更聚焦核心创新(“上限”)。然而,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批判性思维与深度研究能力退化。在生命科学领域,实验设计与生物学意义的解读,永远是AI无法替代的人类智慧。
2.“协作模式”决定成效:将AI定位为“智能助手”而非“替代者”。例如:AI可生成论文初稿框架,但核心论点、数据解读、学术价值必须由研究者主导;AI可辅助筛选潜在药物分子,但药理机制、临床转化需科学家深度参与。
3.学术诚信的红线:必须明确:
数据真实性是基石:AI不能美化或伪造实验数据。
思想原创性是灵魂:AI生成的内容需显著标注,核心观点与结论必须源于研究者。
生命科学领域尤其谨慎:涉及临床或动物实验的研究,AI应用需严格遵守伦理审查规范。
五、教学重构:数智技术驱动课堂革命(基于李艳、翁恺、冯毅萍教授讲座)
三位专家从理念到实践,描绘了数智时代课堂的颠覆性变革:
1.从“教知识”到“促学习”的范式转移(翁恺教授):
联通主义学习观:知识存在于网络(数据库、文献库、AI模型)。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可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利用AI工具查找“CRISPR脱靶效应”最新解决方案,并分析不同方法的优劣,培养信息检索与批判评估能力。
教师角色转变:从讲授者变为学习设计师与引导者。例如:设计“利用AlphaFold预测某蛋白结构,并基于结构推测其功能”的探究项目,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过程性评价强化:利用学习平台记录学生使用AI工具的过程、协作讨论贡献度、阶段性报告质量,替代单一期末考试。
2.“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设计落地(冯毅萍研究员):
“问题导向”替代“教材中心”:例如,在《基因工程》课中,以“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旱小麦?”为核心问题展开模块教学,融入AI辅助的基因序列分析、表型预测环节。
“AI+生命科学”特色教学设计:
虚拟仿真实验:利用AI构建细胞信号通路模拟系统,学生可动态干预并观察结果。
个性化学习路径:基于AI分析学生前测数据,推送差异化的学习资源(如基础概念动画或前沿论文解读)。
智能助教系统:部署AI答疑机器人,7*24小时解答课程基础问题(如PCR原理、载体构建流程),释放教师精力聚焦深度辅导。
3.政策赋能与平台支撑(李艳教授):国家《教育强国规划纲要(2024-2035)》和“AI+X”行动,为跨学科改革提供顶层支持。应积极推动建设“智慧生命科学教学实验室”,整合生物实验设备与AI计算平台,为创新教学提供硬件基础。
六、回归西农:行动计划与未来展望
此次浙大之行,是一次思想的淬炼、技术的武装与使命的重申。回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岗位,我将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1.课程升级,注入AI基因:
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前沿》等课程中,增设“AI在组学分析/结构生物学/精准医疗中的应用”模块,引入DeepSeek、AlphaFold等工具实操。
开发“AI for Life Science”微专业或工作坊,面向全校理工科学生普及交叉技能。
2.教研融合,探索前沿方向:
启动“基于机器学习的农作物抗逆基因智能挖掘与功能验证”研究项目。
探索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开发面向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户的作物病害移动诊断APP(依托西农农业学科优势)。
3.推动中心建设,积极与教发中心共建智慧生态:
联合信息工程学院、资环学院教师,向教学发展中心建议设立“AI赋能教育教学创新工作坊”,分享培训成果,培育跨学科教学团队。
推动建立校级“生命科学AI研究协作平台”,整合计算资源与生物数据,促进交叉研究。
4.伦理先行,倡导负责任创新:在课程与科研中,强化AI伦理教育,牵头制定《生命科学领域AI研究与应用伦理指南(西农建议稿)》,确保技术发展行稳致远。
智启未来,育见新机!人工智能的浪潮奔涌不息,教育形态的变革已势不可挡。本次浙大培训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扩容,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重塑与职业使命的唤醒。作为一名身处生命科学前沿的高校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既要成为拥抱技术、善用工具的“探路者”,更要坚守育人初心、恪守学术伦理,做学生求真路上的“引路人”。我将把此次所学所悟,转化为扎根西北农林大地、服务国家农业与生命健康事业的扎实行动,以数智之力赋能教学创新,以交叉融合点燃科研火花,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生命科学人才贡献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