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大学培训学习期间,本人严格遵守中组部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和学校的纪律要求,切实履行团员职责,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依据学校教学发展中心的要求,现将赴厦门大学培训的个人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培训目的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快一流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组织各学院骨干教师赴厦门大学开展教学学术能力提升专题研修,该教学研修项目是由厦门大学国家级教学发展中心承担。
2、培训时间及城市
2024年6月30日——7月4日,厦门大学思明校区,福建厦门。
3、个人基本信息等情况
李政道,1984年1月生,山西寿阳人,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系统工程专业,目前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系工作。承担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本科生课程《供应链管理》、《运筹学》,研究生课程《供应链管理》、《数据模型与决策》,获得2024 年陕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文科组),2018年陕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文科组),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
二、收获及成果
在为期五天的“教学学术能力提升专题研修”项目培训中,主要由来自厦门大学教学、科研一线的老师为我们授课,授课内容围绕“教育新发展与教育新理念”、“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的提炼”等主题开展,并通过案例分享和工作坊等形式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培训课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作为学员虽然不免感到疲惫,但充实紧凑的日子中难得重新体验做回学生的那种简单的快乐。五天的培训让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课程结束后通过梳理和消化,择其要点总结如下:
1、教育新发展与教育新理念
厦门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校长邬大光教授在开班仪式后首先做了《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的报告。邬老师从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传统农耕时代对农业生产方式和规律的认知出发,引出在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认知和规律需要随之更新,教育规律和教育理念亦是如此。邬老师提到孔子作为时中之师,一方面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同时在其教学生涯中,坚持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孔子的上述做法对当代教育依然不乏启示。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中,在很长一段时间模仿前苏联模式,重视专业教育,淡化通识教育。过度关注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带来了突出的问题,其中钱学森之问极具代表性。教育管理部门近年来已认识到过去做法的弊端,无论是专业教育的改革,还是四新学科的建设,都体现了在人才培养规律和理念上的认知升级。在教学与科研如何相互反哺的问题上,邬老师指出,一方面教学研究可以形成教学学术问题;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所属学科领域的系统认识,有助于发现可能的空白和科学问题。
当前生成式 AI 的爆发式发展是教育行业关心的热门话题,集美大学原校长、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清彪讲座教授做了《生成式 AI 热潮下人才培养的思考》的报告。李老师引用《麻省理工技术评论》中的观点“AIGC 就像电力,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轨迹。并非只是一项技术,更像一颗石子,投入人类社会的湖泊,激起涟漪”,提醒我们要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拥抱并采用生成式 AI 技术。李老师从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中指出 AI 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力量,数据要素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而 AI 可有效实现数据要素功能倍增,显著提升生产力。通过回顾 AI 发展的三次浪潮以及 生成式 AI 的发展历程,李老师指出生成式 AI 具有的特点:自主推理、智能交互、创造性、多模态等,及其哲学意义:生成式 AI 将电能转化为脑力和通用智力。随后李老师从教育组织机构、大学、师生员工等不同角度论述了各方的应对策略,从怀疑到积极拥抱和采纳。最后,李老师就生成式 AI 对教育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他的个人思考,提醒我们避免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思维工具的落后。
2、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
全国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获得者、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李渊教授做了《教学创新与智慧教学》的专题报告。李老师首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数字教育、新质生产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金课的“两性一度”、课堂五重境界、学情分析、教学问题与举措、课堂教学模式等不同角度强调了教学创新的重要性,并重点介绍了厦门大学的 O-PIRTAS 教学模式,以及他在国赛中提炼的 IC-RICE 模式,并分享了他在国赛中的完整汇报材料。对于如何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教学,李老师结合自己的 GIS 课程教学实践,分别从知识图谱、AI、虚拟现实、数字教材、虚拟教研室、产教通识等方面介绍了他的智慧教学做法。针对类似的问题,厦门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计国君教授做了《数字化驱动下大学教育教学设计》报告,分别从数字化驱动下大学面临的挑战、数字化驱动下大学发展趋势、新时代大学教育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讲解。
针对 AI 在高等教育中的协同学习问题,厦门大学信息学院洪学敏教授做了《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协同学习的远景与实践 》报告。洪老师分别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区别、生成式 AI 时代下高等教育如何应变以及如何构建协同学习环境等方面介绍了他的研究心得,并针对大家关心的教学实践问题,以字节旗下的 Coze 平台为例,介绍了如何在教学中使用 agent 和 workflow 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智能化水平。
如何从教改项目中提炼教学成果是很多同事关心的话题,针对这一问题,全国教学名师、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林亚南教授做了《从教改立项到教学成果》的报告。林老师提出在四新建设的新环境下,教改项目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学资源、课程思政融入等方面进行设计,并对如何凝炼主题词和题目结合自身项目做了生动展示。特别的,林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他获得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的汇报材料。此外,林老师从备好课程、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教法、课程思政融入等方面结合自身《高等代数》课程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其讲授课程的心得。
3、教育教学与教学成果的提炼
对于教学学术这一概念和实践,很多同事都觉得陌生又新鲜。为让大家对教学学术有更具象的认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洪志忠副教授、教学发展中心的郑宏副教授分别用教学工作坊的形式带我们体验促学而教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以及教学学术的理念和实践。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陈武元教授针对教学学术写作做了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写作——选题、方法与提炼》的报告,报告中陈老师结合自己的多篇教学论文对教学学术研究论文的选题、研究范式与研究工具做了展示。
如何培育、凝炼教学成果和报奖,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薛成龙博士分享了他在这方面的经历和做法,从主题词凝炼、选题、成果积累等方面介绍了如何凝炼教学成果,强调了在申报书、成果报告撰写和支撑材料组织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并以其主要负责的《引领·保障·服务: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的十年实践》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为例进行了讲解。
三、体会和启示
在厦门大学五天的培训学习中,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学习,个人体会较深的几点总结如下:
1、教学理念的更新
新时代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新技术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要求教学科研一线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例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通识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拥抱和运用新技术,避免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思维工具的落后。通过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实践创新,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生成式 AI 对高等教育冲击下大学教师的应对策略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了快系统与慢系统概念,指出人类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快系统来应对,快系统的决策依据主要是习惯和经验,即概率决策,当快系统无法应对时,慢系统才会启动,而慢系统是更加理性的决策方式。基于生成式 AI 技术构建的“快系统”可有效克服个人认知和经验的局限性,通过有效的 prompt engineering(提示词工程) 可以使 AI 具备部分的“慢系统”推理功能,生成式 AI 在上述快系统与慢系统方面的巨大提升对于构建互动性的学习情境、翻转课堂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性。
3、教学与科研的相互反哺与助力
过去我一直有种刻板印象,即科研可以反哺教学,但教学能否反哺科研、如何反哺科研其实非常模糊。通过这次培训,厦门大学多位优秀教师的实践说明,教学同样可以反哺科研,至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对科研的助力。首先,教学也是一种学术,即教学学术的概念和实践;其次,教学过程中对不断深化对所从事学科的系统认识,有助于发现可能的空白和科学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
作为一名来自西部农林院校的商学类教学科研人员,经过五天的培训学习,深切感受到新时代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自身现状的基础上,吸收此次培训的学习成果,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为智慧教育带来的机会,将其融入到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人才,为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我下一步甚至较长时间内需要认真思考和用心实践的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心、乐观和踏实用心是今后自己要努力做到的,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