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至6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题培训班。在此次研修中,通过认真听取了吴彦、金小刚等10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并结合现场参观等总计40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本人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内涵与实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本次研修项目由我校教务处、教学发展中心精心组织,浙江大学制定了详尽的培训计划,编制了学习手册、浙大“一码通”校园智能服务系统使用说明、培训班课表等教学管理文档。研修内容涵盖人工智能政策解读、工具实操、专业建设、学术写作等10个主题模块,具体包括:
(1) 从人工智能和科技创新视角,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
(2) AI 工具在工作中的实操应用
(3) 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与实践
(4)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赋能“四新”专业建设
(5) 当生命科学遇见人工智能
(6) AI技术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边界
(7) 重构教学环境、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品质
(8)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技术提升
(9) 变革传统教学,打造教学数字变革高地 (现场教学)
(10) 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本次培训的核心目标聚焦于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实施策略,通过政策解读与案例分析,系统学习了浙大在该领域的先进经验与有效实践。通过此次学习,本人对“人工智能”、“生成式 AI”、“具象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等概念及其应用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并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在教学实践及师资培训工作中的重点与方向。
本次培训是一次“思想破冰”与“技术赋能”作为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 +”战略已于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影响力已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个性化推荐、智能驾驶、语音交互、生物识别(人脸、车牌等)、数字人、图像生成、智能对话系统等,显著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与生活便捷度。
教学层面:生成式 AI 正有力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转型。李艳教授指出,AI 通过个性化知识推送(如自适应学习系统)解放教师精力,使其角色从 “授课者”转为“学习教练”。
在科研层面:AI 工具可有效优化研究流程(涵盖文献检索、数据分析、论文润色等环节),但需严格遵守学术论理规范,特别是三大红线:禁止直接提交AI生成文本作为研究成果;核心理论框架必须原创;方法学描述需严谨真实。
身处 AI 浪潮之中,高校教师更应坚守育人初心,善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学痛点,积极探索兼具人文关怀与智能效能的AI融合教育新范式,为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贡献力量。诚如研修中所强调:“AI不会取代教师,但善用AI的教师将取代不用AI的教师”。
随着AI时代的到来及各项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必将是每一个教师都将面临的挑战。伴随AI时代的深入发展与技术迭代,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已成为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李艳教授提出的“智能时代育人理念”极具启发性,该理念系统阐述了在智能技术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教师素养提升指明了方向。
为有效支撑“AI+ 科研与教学”的落地实践,本次培训的承办方浙江大学及分享经验的上海交通大学 (以下简称“交大”) 均投入大量资源,构建了功能强大的软硬件平台体系(如浙大的 “浙大先生”、交大的“交我学”平台),为AI技术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浙大与交大的经验表明,其“AI+ 教学”行动具有全方位、系统化的特征:包含扎实的前期调研、周密的方案设计与持续优化、充足的资金保障以及师生的广泛深度参与。个人认为,“AI+ 教学”是高校教师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未来,本人不仅要在所授课程中积极探索AI技术的融合应用与升级改造,更需发挥作为教学发展中心培训师的作用,加强对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研究,以期为本校教师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支持服务。
本次研修深刻揭示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双重属性:它既是挑战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力量,亦是重塑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引擎。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守“科技向善”的伦理底线--AI应作为拓展人类能力的“脚手架”,而非替代思想创造与学术严谨性的“捷径”。正如张宇燕研究员在研讨中强调:“优秀的学术翻译是知识再生产过程,AI最多能完成60%的基础工作,剩余40%必须依靠人类的学术判断力与专业素养”。教育工作者应以理性态度拥抱技术变革,以高度责任感守护学术初心与育人使命。
反观自身,尽管在从教生涯中持续关注课程改进与教学效果提升,并进行了大量教育技术应用的实践探索,但由于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感性不足,未能及时跟进AI领域的最新进展,导致相关研究及培训工作存在滞后性。此次研修犹如一剂清醒剂,促使我深刻反思并决心弥补这一差距。
此次浙江大学研修之旅,不仅使本人深入领悟了浙大、交大在“AI+ 教学”领域的先进理念与成熟方法,更在与同行教师的广泛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更精准地把握了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中对AI赋能的具体需求。本次学习,一方面为本人今后开展AI赋能教学实践开拓了新思路,另一方面也为组织本校师资培训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案例与经验借鉴。研修虽已结束,但学习与提升永无止境。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努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在所在院系及更广泛的教师群体中宣传推广AI赋能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为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贡献力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