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李曼菲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李曼菲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07     浏览次数:

  

我是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非常荣幸能参加本次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题研修班”。在为期一周的培训中,我不仅领略了浙江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更深入学习了人工智能前沿理论及其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收获颇丰,感触良多。在此,我谨结合自身智慧牧业的研究方向,分享此次研修的心得体会。

本次培训的首日,吴彦教授关于“从人工智能和科技创新视角,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的讲座,为我理解新时代教育的使命与担当提供了宏观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与我所从事的智慧牧业领域紧密相关。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余建波教授和翟雪松研究员的课程,分别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实践和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赋能“四新”专业建设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阔前景。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辅助教学设计、个性化学习、智能评估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这让我开始思考,在智慧牧业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如何更好地融入人工智能元素,例如利用AI工具辅助学生进行牧业数据分析、模拟养殖环境、甚至进行虚拟牧场管理等实践操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针对“四新”专业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普及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边界,培养复合型人才,这对于智慧牧业这样一个交叉学科尤为重要。

此次培训中,金小刚教授关于“AI工具在工作中的实操应用”的讲座,让我对人工智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为一名智慧牧业方向的副教授,我深知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传统牧业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转型升级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通过机器视觉技术识别牲畜行为异常、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疫病风险等,这些都离不开AI工具的支撑。

智慧牧业本身就是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李卫旗教授的“当生命科学遇见人工智能”课程让我认识到,人工智能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微生物组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为畜禽育种、疫病防控、营养调控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利用AI技术分析动物基因组数据,可以更精准地选育优良品种;通过深度学习识别病原微生物,可以更快速地诊断疾病;利用机器学习优化饲料配方,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这些前沿交叉领域的知识,为我在智慧牧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方向。

张宇燕高级工程师关于“AI技术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边界”的分享,为我们提供了高效科研的工具和方法。在智慧牧业的研究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文献阅读。合理利用AI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进行文献综述、数据可视化、甚至辅助论文撰写,从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新性思考和实验设计中。但同时,张老师也强调了AI应用中的伦理边界和学术规范,这提醒我们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更要坚守学术诚信。

李艳教授关于“重构教学环境、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品质”的讲座,让我对未来的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她提出的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教室、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等理念,对于提升智慧牧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牧场环境和畜禽养殖过程;利用在线平台进行案例分析和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翁恺高级讲师的“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技术提升”课程,为我们青年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升指明了方向 。作为中国大学MOOC上注册学生最多的中文理工科老师,翁老师的经验分享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及利用信息化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智慧牧业的教学中,我将积极探索利用慕课、微课等在线资源,结合线下互动,构建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下午的现场教学,参观了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包括紫金港校区智慧教室和算力中心,让我直观感受到了“变革传统教与学,打造教育数字变革高地”的实践。智慧教室的先进设备和算力中心的强大支撑,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这让我联想到,在智慧牧业领域,同样需要建立高标准的实验平台和数据中心,为学生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最后,冯毅萍研究员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讲座,为我系统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她强调的教学目标导向、学习过程设计、多元化评价等理念,与智慧牧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高度契合。我将把这些理念融入到今后的课程设计中,力求打造更加高效、更具吸引力的智慧牧业课堂。

此次浙江大学之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我深切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变革,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智慧牧业领域深耕的信心。在未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我将积极践行此次培训所学,努力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智慧牧业的教学体系和科研实践中:

教学方面:我将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将人工智能前沿知识和工具融入智慧牧业相关课程,积极探索智慧教室、混合式教学等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我将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智慧牧业的兴趣和热情。

科研方面:我将紧密结合智慧牧业的实际需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入开展畜禽精准养殖、疫病智能预警、智慧牧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积极与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合作,争取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牧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个人发展:我将持续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努力成为一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胜任未来教育重任的优秀教师。

此次培训的顺利举办,离不开浙江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领导的悉心安排,更离不开各位授课老师的倾囊相授。在此,我再次向所有为本次培训付出辛勤劳动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我坚信,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智慧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我愿与各位同仁一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共同推动智慧牧业的进步与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