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9日至7月4日,我们在美丽的厦门大学经历了收获满满的一周。10场精彩纷呈的讲座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难以用短短几行文字描述。本以为炎炎夏日里每天连续长时间的学习难免会让人产生困倦,没想到10位教学学术大师精神饱满、内容充实的演讲从头至尾引人入胜,越听越觉得津津有味,大脑时刻被新理念、新信息冲击着,丝毫没有困意。
厦门大学给我们安排的老师的确个个都是顶级大师。有潘懋元大师的弟子、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教育家邬大光老师,有集美大学原校长、对人工智能发展颇具慧眼的李清彪老师,有厦门大学数学学院学术带头人、全国教学名师林亚南老师,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全国教创赛正高组一等奖获得者李渊老师,有曾任《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主任的陈武元老师,有师从潘懋元大师、多年来不断潜心研究教学改革的郑宏老师。各位老师分别从教学的本质、教育理论、AI时代的最新教学理念、教改项目申报与教学成果凝炼、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教改论文撰写、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给我们带来启迪,全面提升我们的教学学术能力。每堂讲座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收获,篇幅限制不能一一细数,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生成式AI给教学带来的变革
李清彪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打开了生成式AI的大门,洪学敏教授进一步为我们讲解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关系,其他很多位老师也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生成式AI给当今教育带来的新变化。作为一线教师,应当随时调整自己适应时代的新变化,正如洪学敏教授所说的,要“敏感、敏锐、敏捷”,及时地感觉到时代的变化,及时地了解时代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教育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发展到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签到提问可以借助手机迅速实现,作业可以在线提交、便捷批改,考试可以在线完成、自动计分,传统讲授可以转化成教学视频……,出现了翻转课堂、Mooc,Spoc,甚至出现了没有实体存在的学院。——“可汗学院”。如果我们的教学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学生不会感兴趣,因为他们可以在很多互联网资源中学到你要教他的知识。
当人类从信息时代跨入智能时代,生成式AI的出现更是给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可以利用AI快速地完成作业甚至学术论文,可以用AI快速完成编程任务。如果我们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仍然是没有任何创意的知识点考察,学生可能完全不用动脑就能完成。这时我们要做的并不是阻止学生使用AI,相反是要鼓励他们借助AI快速地掌握大量基础性的知识,而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创造性思维上。我们给学生的作业应该让他们解决几个问题:完成这项作业需要哪些知识?在哪里可以查找到这些知识?如何融会贯通地理解和利用这些知识,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作业才能够锻炼学生在AI时代最需要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仅仅考核概念和现状的题目可能不仅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反而会使学生的智商退化,因为AI的存在可能让他们更加不愿意思考。
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李清彪教授讲到未来最需要和最可能被取代的行业。比如财务会计、市场营销、法律咨询等原本很受学生欢迎的专业在智能时代却成为很容易被AI取代的行业。而智能时代最需要的是能够驾驭AI,能够有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毕竟仍然有很多事情是AI无法替人类完成的。比如写一篇研修心得,AI永远不知道在10场讲座中有哪些点是对我启发最大的。人类可以借助AI提高效率,但是绝对不要轻易放弃独立思考的机会,否则人类的智能会退化。
洪志忠副教授的讲座中讲到一个故事,说鱼和青蛙是好朋友,鱼很想看看外边的世界,但是离不开水,于是让青蛙替他去看看外边的世界。青蛙在外边看到了鸟,于是将鸟的样子描述给鱼听,说鸟儿飞在空中,有五彩的翅膀,以昆虫为食。鱼在脑海中描绘着鸟的样子,身子却是鱼的样子。这个故事讲的情景,很像老师们精心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却不知道学生的理解竟然与自己的理解大相径庭。
另一个故事是小学老师给学生讲吴王夫差的故事,结果学生并没有理解吴王和夫差是同一个人。老师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所以并没有讲。但是学生基于他们的认知,却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跨过这个认知的坎。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正是我们常说的“以学生学为中心”(learning centered education)。以往我们教学常常会犯类似的错误,就是按自己的认知水平自我陶醉式地讲授,完全不知道学生理解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能够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他们的问题,会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我们预想的不同,甚至常常会让人感到惊讶。
如果我们让学生围绕所讲的知识完成一些作业,并且及时耐心地反馈,也会起到同样的效果。就像如果青蛙让鱼画出心目中的小鸟,它就会发现自己的讲解忽略了什么。而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忽略的就是“形成性反馈”。没有在关键知识点安排作业,或者学生提交了作业,老师并没有给予及时的反馈,导致老师并不知道学生理解成什么样子,只是自顾自地讲。
青蛙如果想让鱼更好地理解鸟的样子,还可以尝试带鱼亲自看一看,邀请一只小鸟到池塘的上空。这就是体验式教学。比如给学生讲解银行管理,如果能让去银行实地调研或者实习,或者邀请银行的管理人员来讲课,一定会比老师照本宣科效果好得多。
很多老师都遇到过组织讨论的困境,学生不积极参与,或者讨论偏离主题,或者讨论完缺乏点评,学生收获不多,等等。郑宏副教授讲到的4F法对于想要组织讨论的老师很有启发。4F是指Fact,Feeling,Finding,Future,就是说在讨论中首先让当家明白要讨论的事实是什么,其次是让学生谈谈对这一事实的感受,然后基于对事实的感受深入分析,谈谈发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迪,最后谈谈学生经过此次讨论后,对未来有什么计划。这样的设计能够让讨论主题明确,任务清晰,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知道最后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让讨论全面、深入、有成效。
洪志忠副教授也针对课堂讨论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比如针对有些比较腼腆,怕犯错误,不愿发表自己意见的同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比如首先让大家相互认识,开展简单的交流;围绕讨论题目,让学生先写后说;给予学生鼓励性的微笑;讨论的前一节课先把问题给大家,让大家做好充分的准备;等等。
郑宏副教授提到一个问题:“你有多少年教龄?”我们可能以为自己已经有十几年的教龄,但有可能只是“十几遍一年的教龄”。这个问题提出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有的老师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讲着同一本教材,同一套教案,用着同一套练习题甚至同一份考卷,这样的教龄不算教龄,只能是多年的重复。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更新,不断与时俱进的教龄才是真正的教龄。
给我们讲课的老师们各个都有着丰硕的教学成果,比如李渊教授建设了一流本科课程,创建了元宇宙教学空间。林亚南教授的高等数学慕课,建设了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了14个课程网站,“高等代数”网站长期保持着超高的访问量。计国君教授发表国内外论文300多篇,陈武元教授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薛成龙教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全国研究生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
这些老师的累累硕果都离不开年复一年的教学反思、迭代、积累和凝炼。比如李渊教授在多年教创赛的打磨中,建立了阶梯型慕课资源体系、操作性虚拟仿真项目、联动型教材专著资源、实践型行业GIS案例库,并且用知识图谱将慕课、教材、案例、实验串联起来,并且融入元宇宙和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建立一个内容完整、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林亚南教授讲的是高等数学,基础知识更新并不快,但林教授每年都会更新自己的讲义,“长期备课,常讲常新”,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信息、参考书目、课程教案、教学录像、作业打开、课程试卷、方法选讲、基础训练、电子课件、考研讲解、竞赛讲解、Matlab使用、应用案例、难题解答,等等。我们可能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但是缺乏的也许是系统性的反思,缺乏的是积累、总结、整理、凝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最让我感动的是,郑宏老师教学之用心,为了讲好一节课反复思考,不断尝试采用新的教具,新的教法,只为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收获。林亚南老师及其团队为大量本校、外校的、在读的、考研的、竞赛的学生提供教学资源、不辞辛劳地为学生提供答疑,却从未想过将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变现。林老师为了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还虚心请教年轻老师,以寻找开导学生的方法。他们的所作所为才真正不愧为人师。如果多年后,我也像邬大光老师一样,回忆心目中最难忘的几位老师,他们应该是名列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