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至8月2日,我有幸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参加了以“AI Powered International Teaching Innovation Development”为主题的教学培训项目。此次为期两周的深度学习与交流,不仅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更让我对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其中,“Scaffolding Instruction”模式的理念与实践尤其令我受益匪浅,启发良多。
本次培训的主题是探索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国际教学创新的发展。通过为期两周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AI在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和具体应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学生反馈各个环节均能达到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众多的学习内容中,源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脚手架式教学给了我最大的冲击和灵感,对我担任的武术课程教学启迪很多。脚手架模式指的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临时性支持框架。主要包含评估与诊断、提供支持、实践与协作、渐退与放手、独立与反思等几个部分。首先通过AI工具去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互动问答、在线学习路径等情况,精准判断每个学生所处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动态调整、个性化地提供学习资源、提示、范例和反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所要学的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此次培训不仅是理论的学习,更是一次实践的预演。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当前武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度不够、反馈的及时性和个性化程度有待提高等。未来,我计划将本次所学逐步融入我的教学实践中,具体操作如下:
一、理念先行
首先在课程设计中深化“以学生为中心”和“支架式学习”的思想,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与阶段性目标。我主要教授的内容为24式太极拳和初级三路长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AI辅助教学工具进行混合式教学。首先,我计划将原本的教学内容进行合并分组,按照步型同属合并的原则,将其划分为学习单元。然后提前制定好目标任务,并在课前让学生在平台观看下次课所需的微视频,完成相应的理论和文化小测验,并提交预习提问(如:“虚步亮掌为何要将勾手放于身体后侧?”),然后根据学情反馈,掌握学生个体化差异,调整课堂教学重点。打破原本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增加理论讲解环节,首先精讲每次课所学动作的核心拳理、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文化要点。然后再进行教学动作的示范,同时增加正误对比示范,以此来突出教学重难点。同时,增加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围绕攻防含义或文化哲理发起小组讨论,如“缠头刀的动作用法?大跃步前穿的动作要点是什么?”在练习环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练习,另一人根据教师提供的“检查清单”(如:弓步时是否后腿蹬直?)进行观察和提示,同时互相用手机录制练习片段,用于即时复盘和点评。另外,采用“小老师”制度,让掌握得快的学生去帮助仍有困难的同学,这个过程中教学相长,实现自身水平的提升。每次动作练习完均要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展示所学动作。其他人进行评价,这不仅展示了学习成果,评价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深度学习。在课后也要增加对学生的实时监控,给学生布置课后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线提交练习视频作业,完成理论文化拓展阅读或小论文。通过以上方式,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
二、工具探索
本次培训让我观念上发生了巨大改变。以前一直以为体育课就只是一个练“体”的课程,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并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通过本次培训,我才发现,体育教育的本质不仅是在“术”,更应该上升到“道”的层面。应该增加理论教学环节,利用好AI辅助工具,进行教学。积极探索和引入合适的AI教学工具(如本次培训所学到的mentimeter、wordwall等工具),利用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实时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精准把握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逐一提供解决方案。
三、角色转变
主动适应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身边的引导者”,这也是本次培训的最大收获之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之中,更多地运用AI提供的洞察进行针对性辅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这样可以很好地改善武术课枯燥乏味且辛苦,套路冗长难记忆的现状。
四、持续学习
此次海外研修虽已结束,但它的意义才刚开始。本人将此次培训视为一个起点,持续关注AI教育应用的前沿动态,与国内外同仁交流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此次阿德莱德大学之行是一次极具价值的学术洗礼。它让我坚信,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绝非要用技术取代教师,而是要用最强有力的技术,赋能最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去实现最有个性、最有温度的教育。我将把这份收获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致力于在我的教学领域开展创新实践,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