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底我有幸来到美丽的苏州,参加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组织,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承办的“教学学术”专题研修班(为我校量身打造、专门定制)的学习培训。
本期研修为期一周,参加的老师均为我校各院系教学方面的骨干教师以及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骨干(总共44人)。主要围绕“教学学术能力提升”主题展开,包含4个模块、10个专题的研修内容,邀请了西交利物浦教学学术研究领域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教学学术发表、教学学术研究案例分享、教学学术英语写作技巧等领域的专题讲座、现场教学等。通过启发式讲座、工作坊、互动交流等模式,帮助老师们聚焦教学学术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学习以教学行动研究为主的教学学术研究流程和技能,完成以实际教学课程为研究对象的教学学术发展计划。
本次培训内容充实、组织有序、中西交融、气氛活跃,让每位老师都享受了一场精神上的盛宴。下面我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感想两大方面给与总结。
一、学习内容
本次培训共分五天展开,下面是每天学习内容的简要介绍。
1. 第一天 上午开班仪式之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未来教育学院教育发展部副主任王宇老师就带领着我们踏上教学学术之旅,去了解教学学术的定义、现状和前景。教学学术的概念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1990年提出的,它包括四个不同但又有重叠的部分: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下午王宇老师又带领我们学习了教学学术研究设计的主题,引领大家一起搜索了行动研究的概念,找出关键词并进行分组讨论。原来行动研究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旨在改进教育实践和推动教育变革。它强调教育从业者积极参与研究过程,通过实践行动和反思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推动实践的持续发展和改进。而教师行动研究步骤共分为获得研究问题、制定并执行研究方案和制定未来行动计划三大步(细分为九小步)。
2. 第二天 王宇老师在上午和下午分别开展了教学学术研究反思和教学学术研究发展的主题学习,介绍了学生参与理论与教学法、动机认知、以学生为中心、探究式学习、教育技术方向教学法等五种教学法,重点讲解了第一种教学法,并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供大家课后学习。
3. 第三天 上午由西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发展部的王玲老师做了关于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主题分享,分为数据收集和分析在教学学术研究中的角色、收集方法、分析方法三部分加以展开。下午由西浦图书馆的王俊老师介绍了教学学术发表的路径和渠道。
4. 第四天 上午分别由来自西浦理学院化学系的董秋辰老师和西浦AI(人工智能)研究院VR(虚拟现实)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孙齐蕾老师做了关于教学学术研究案例的分享,其中董老师介绍了化学学科中以辩论为学习模式的探索,孙老师则介绍了利用定制VR实验室来促进学生在机械工程教育中对概念的理解。中午大家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VR工程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体验其中的部分项目。下午分别由来自西浦语言学院英语语言中心的何慧敏老师和西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发展部的王宇老师做了关于教学学术英语写作技巧和文献引用格式介绍以及教学学术论文案例学习的主题分享,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案例和文献。
5. 第五天的工作坊先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各自的行动研究方案(小组这五天来的共同成果以海报或PPT的形式加以展示,由各组长或秘书来介绍),再由王宇老师进行点评。接下来由西浦相关老师带领大家参观西浦校园(重点是博物馆和图书馆),最后是富有仪式感的结业典礼。
二、学习感想
五天的学习内容充实而饱满,令人收获颇丰、感触颇多。由于篇幅有限,现从以下三点谈谈我的个人感受。
1. 整体风貌
这次培训一共有来自西浦的六位培训师,每位讲师风格各异,或平和亲切、或温文尔雅、或温和稳重、或激情澎湃,但是每位老师都带着发自内心对自身专业和教学的热爱投入到分享中。同时我也注意到来自我校的44位教师都非常珍惜这次宝贵的培训机会,全情投入到整个培训学习中。我相信这一定来自每位老师对教学的美好初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为教师心中始终保有那份对职业神圣性的敬畏。作为教师的我们始终怀有对专业(学科、课程)、学生以及教学本身的那份热爱,这才是我们教学上不断精进的原动力(当然也离不开国家和学校政策的大力扶持)。
2. 课堂组织方式
①课堂组织形式多样、气氛热烈
本次关于教学学术的培训分为五天进行,不仅仅有各位讲师的讲座分享,更有全体学员的全程参与。从培训伊始,大家就分成小组展开活动,不仅有小组内部活动,还有小组之间的互动,另外还有讲师和学员之间的互动(包括现场以及课后答疑、调查问卷及反馈等)等多种形式,大家积极合作,形成师生共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②丰富的小组活动
我们44位学员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有6-7位老师。小组活动丰富多样,有小组内部的热烈讨论、共同参与海报的制作、小组的分享和展示,还有小组之间的互评、交流和讨论,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学习。
关于分组,这里还有个小插曲:第一天学习时西浦按照各位老师的专业(学科)把相近专业的老师编为一组;在我校相关老师的建议下,第二天到第五天各位学员老师重新按照之前教发安排好的小组展开学习。不同学科专业(包括农学、理工科、文史、综合类)的老师形成的异质小组,大家相互交流起教学学术,不仅没有产生障碍,反而讨论更为热烈。我觉得一方面可能是同质小组中部分老师彼此认识、反而有点拘束;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教发中心提前为每位小组安排好了组长和秘书,有了组长身先士卒的榜样力量,大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由此得到的启发是,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可以考虑按照不同教学内容进行不同方式的分组,并在组内进行分工,让大家都可以参与其中。
③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由于大家需求不同,教发中心相关负责老师以及培训班班长和各组长及时收集大家意见,并与西浦培训团讲师进行积极沟通,及时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学习需要。另外每天培训结束,西浦都会要求学员填写调查问卷,并针对共性问题给与反馈和解答。这种及时反馈、及时调整的方式很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特别是培训师)学习借鉴,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学员)不同,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
3. 关于教学学术的思考
作为一位热爱教学的一线教师,我时常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比如这次培训中很多老师都提出的共性问题——为什么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什么有不少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我曾经做过一些教学改革的尝试,比如微课教学、互动课堂、研讨式学习、调查问卷等等,但都只是基于个人经验,很少上升到理论高度,更缺乏系统的方法,所以一直未达到到教学学术的高度。经过这次关于教学学术系统化的学习,我才认识到教学学术并不是什么假大空的噱头,而是每一位热爱教学的一线教师都能去做的,可以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不断精进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真正帮助到学生、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另外正是通过这样的培训,才能让更多真正热爱教学的教师汇聚一起,不同学科专长的老师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为不同学科的教学得以交叉融合提供更多的机会。希望咱们学校不仅鼓励课程组内部的集体备课、院系内部的教学学习,还要鼓励不同院系之间更多的教学交流(不流于形式、更关注实际效果),学校已经开始关注和重视教学,希望更多的相关政策能真正支持到教学,让每一位热爱教学的老师也能受到重视,因为大学之本就在于教学。
最后感谢咱们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发中心的精心组织,西浦教学学术培训的相关讲师的细心准备,还有这次参加培训的每一位老师(特别是同组的伙伴们)的共同学习探讨,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与大家互相交流,祝愿咱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学中不断精进,祝福我校教学更进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