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丁如伟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丁如伟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07     浏览次数:

  

作为一名教授翻译类课程的大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修班。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未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了新的思考。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结合研修内容与自身教学实践,从学习收获、实践启示和未来规划三个方面展开。

一、学习收获: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变革趋势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战略定位和深远谋划。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更是民族复兴的先导工程。尤其在人工智能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亟待思考和实践的核心课题。研修班从《地平线报告》等权威文献出发,系统介绍了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变革趋势。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教育的形态,从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逐步转向“学生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模式。例如:自适应学习技术: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帮助学生高效掌握知识。这让我联想到文化翻译课程中,学生因语言基础和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学习效果不均问题,自适应技术或许能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支持。

拓展现实(XR)技术: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为学生创造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翻译教学中,XR技术可以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化差异。

开放教育资源(OER):全球化的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为师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材料。这对于文化翻译课程尤为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开放资源接触到多元文化的一手资料。

2.生成式人工智能(GAI)的教学应用潜力

研修班重点探讨了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GAI的对话能力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个性化辅导:GAI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生成即时反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例如,在翻译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与GAI对话,快速获得语言表达的改进建议。

学术写作支持:研究表明,GAI能够为学生的论文提供结构优化和语言润色建议。对于文化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这可以显著提升他们的学术写作效率。

跨学科融合:GAI的跨领域知识整合能力,为文化翻译与传播这类交叉学科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例如,学生可以利用GAI快速获取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并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

3.人工智能的伦理与挑战

人工智能为教育个性化、资源均衡化提供可能(如智能评测、虚拟课堂),但也带来学术伦理、数据安全等问题。研修班也强调了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和学术诚信。这提醒我在教学中需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避免过度依赖或滥用。例如,在翻译作业中,需明确区分AI辅助与原创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道德。

二、实践启示:人工智能与文化翻译教学的结合

1.教学模式的创新

结合研修内容,我计划在文化翻译课程中尝试以下创新:

人机协同翻译实践:将GAI引入课堂,让学生与AI合作完成翻译任务,比较人工翻译与AI翻译的优劣,从而加深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理解。

虚拟文化体验:利用XR技术设计虚拟场景,如模拟国际会议或跨文化谈判,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锻炼翻译和传播能力。

智能反馈系统:借助自适应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翻译练习的实时反馈,帮助他们精准改进语言表达和文化适配问题。

2.科研能力的提升

人工智能也为我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一是数据驱动的文化研究:通过文本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规律,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量化支持。

二是学术协作的拓展:利用AI工具快速梳理文献,生成研究综述,与国内外同行开展更高效的协作。例如,GAI可以帮助我快速获取多语种的研究资料,突破语言障碍。

3.学生素养的培养

在智能时代,学生的核心素养需与时俱进。我将在课程中融入以下内容:

AI工具的应用能力:教授学生如何使用GAI辅助翻译和文化分析,同时培养他们的信息甄别能力。

跨文化批判思维:通过对比AI生成内容与人工翻译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播中的深层问题,如意识形态偏见和文化霸权。

三、未来规划: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路径

1. 课程改革:将“科技翻译”与“思政元素”结合,设计“一带一路项目翻译”“中国科技成就外宣”等实践任务。利用AI技术对案例进行分类和标签化,便于学生检索和学习。

2.中期目标:教学与科研的深度结合,参与教育数字化培训,学习使用智能教学工具,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夯实思政育人能力。申请校级或省级教改项目,探索“AI+文化翻译”的教学模式,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开展基于AI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发表相关论文或出版教材。

3. 引导学生,教育生态的智能化:组织各类研讨会,强调语言工作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的重要性。计划结合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真实案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

结语

这次研修班让我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推动教学创新。教师需弘扬“教育家精神”,具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作为翻译类课程的教师,我将在教学中积极拥抱技术,同时坚守教育的本质——培养具有文化自觉、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我深刻认识到,努力培养兼具语言能力、科技素养和爱国情怀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绵薄之力,为培养新时代的跨文化传播者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